核心提示:
在德國戰后創造經濟奇跡的年代,工業的迅速發展給人們帶來了富裕,很多人沒有意識到未經過濾的工業廢氣會對健康帶來嚴重的后果。1961年,德國魯爾工業區共有93座發電廠和82個煉鋼高爐,每年排放150萬噸煙灰及400萬噸二氧化硫。1962年,部分地區空氣二氧化硫濃度高達5000微克每立方米,因霾致死人數超過150人。
隨著污染加劇以及人們意識的改變,環保問題日益受到重視。德國法律就工業設施排放、燃料中鉛含量、大型燃燒設備排放等予以具體規定。系列措施出臺迫使大量企業安裝煙氣洗滌設備,燃料進行脫硫處理,個人住戶燃煤取暖逐漸減少……幾十年間,德國空氣質量明顯改善。
據統計,1964年,萊茵和魯爾地區空氣中二氧化硫的濃度約為206微克每立方米,而在2007年下降到8微克每立方米,降幅達97%。同時,空氣中懸浮顆粒物濃度也明顯下降。
如今在德國,環保理念已深入人心,對不少人來說,能坐城鐵等公共交通就沒必要開車,垃圾分類也必須仔細,投資太陽能和風能發電已成潮流。德國政府大力推動可再生能源發展,可再生能源發電比例已超過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