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是當今世界發展中的重要課題,西歐作為世界上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其環保產業發展也居世界前列。中國作為一個承載著環保重任的發展中大國,很需要學習借鑒發展環保方面的經驗。下面以德國為例談談這方面的成功經驗。
德國是世界環境保護搞得最好的國家之一。德國對環境污染治理最早且成績十分顯著。今天的德國,空氣清新,河水清澈,森林茂盛,草地青青,到處生機勃勃。在環保技術領域,德國也是最先進的國家之一。這充分體現在其對水與空氣的污染控制及消除中。例如在1990至1994年之間,德國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了9.5%,這在歐洲是最佳成效,其減少原因部分是在工業生產中消除燃燒褐煤,更重要的是將燃煤電站改為燃燒天然氣,這使日常生活與商業活動中的排放量大為減少,同時二氧化硫的污染水平亦同步下降。水污染的控制也取得重大進展。例如在易北河中汞污染量減少了80%。德國也是世界上固體廢棄物焚燒技術的領先者,2000年這方面市場已大約達到70億馬克。專家們指出直接焚燒技術,與生產過程諸如流化床,和高溫分解(廢物干餾)成為更有利于環保的技術,其市場前景被專家看好。
探索德國環保成功經驗,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值得借鑒:
8000余部法規50萬人管理
德國政府從20世紀70年代就開始著手進行環境立法工作,逐步形成一整套環境保護系統,把環境保護法規進一步擴大到經濟和生活各領域。
20世紀70年代西德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的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1994年把環保責任寫入基本大法。目前德國大約有8000部聯邦和各州的環境法律法規,除此之外歐盟還有400個法規,政府部門約有50萬人在管理環保法律法規。德國是一個法治國家,環保法律很完善,對環保的投入也很大,經過長期努力,德國環保取得了巨大成績。目前德國無鉛汽油使用率幾乎達100%,而且歐盟范圍內汽車都要安裝一個三通調節催化器,使二氧化碳、碳氫化合物、一氧化碳對空氣污染日益減少,氮氧化物降低50%。雖然汽車從1970年的1500萬輛增長到1995年的4000萬輛,污染水平并未提高。
多方式宣傳提高民眾環保意識
德國有一個由政府機構、民間組織和學校組成的龐大環保教育網絡,他們向民眾做環保知識介紹,向企業推廣環保技術,向社會宣傳新的環保立法。聯邦環境部對全國環保意識建設進行總協調。德國正在實行“國家環保行動計劃”,目的是使全國與環保意識建設相關的機構形成更緊密網絡,以在全社會更好地推廣可持續發展意識的教育。德國民間環保組織在建設環保意識方面十分活躍,德國有聯邦自然保護協會、青年環保聯合會等800多個全國和地方性的環保組織或環保信息中心,他們向民眾免費提供講座和環保知識小手冊并深入民眾宣傳環保,在節假日的街頭常常能看到不同環保組織的志愿人員搭起的臨時宣傳攤,向行人講解環保知識和發放材料。政府還特別重視對中小學生進行環境教育,并通過直接參與環保活動來提高他們的環保意識。德國的環保教育從幼兒教育就已開始,德國有關幼兒教育的法規規定幼兒園要把教導兒童維護自己和周圍環境的衛生作為一項重要內容。
政府補貼資助促進環境改善
為改善環境,德國政府采取了多項補償與資助措施。首先是補償手段:當國家給企業在使用成本較為有利的舊設備和全面治理舊設備方面以一定的活動空間時,則可應用補償手段,補償手段能夠刺激企業尋找新技術,并加以利用,做到充分利用企業在信息方面的優勢。
其次是稅收手段:稅收手段在環保中起著不小的作用,它可以服務于多種目的。它的理想狀態是,當環境質量改善到一定程度時,根本不征收這一稅款。
再次是排污交易權手段:排污交易權是指國家管理部門制定一個總的排污量上限,根據排污量上限發放排污許可,這里的排污上限不是指某一個別企業而是針對所有企業。排污權可以利用經濟手段在企業間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