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丹麥科技大學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RISO日前正在研發以空氣作為燃料的電池,這種電池很有可能成為新一代零排放電動車的動力來源。 RISO的研發對象是鋰空氣電池,這是一種以鋰電極作為陽極、多孔碳材電極為陰極的全新電池,其工作原理是陰極放出和吸收空氣,在放電的過程中,鋰和氧發生反應,形成過氧化鋰和驅動電池的電荷。RISO材料研發部門高級科學家維格表示,如果他們的技術得到成功開發,電動車的研究將取得“終極突破”,因為在實踐中鋰空氣電池的能源密度可與汽、柴油相媲美。 據悉,這種鋰空氣電池與鋰離子電池相似,區別在于前者的能源密度更大,而后者的主要問題在于成本高且儲能表現不佳。目前電池的能源密度比化石能源要低很多,如果要獲得與50升化石燃料相當的能量,相應的電池系統總重量大致可達1.5噸至2噸。因此鋰基電池要想達到商用要求,必須變得小型輕便,并且擁有良好的儲能表現,而這正是鋰空氣電池的優勢所在。 但是在實現商業化生產前,鋰空氣電池也需要解決一些問題。首先,雖然鋰空氣電池在使用初期比傳統電池輕便,但吸附氧原子后會變重;其次,這種電池在反應過程中產生的氧化鋰有可能會堵塞電池通道,從而阻止氧的流通;此外,雖然鋰空氣電池能夠充電,但充電時要求高壓,考驗電池元件的承載能力,從而降低電池的充電次數。 研發團隊的成員之一諾比表示,他們研發的鋰空氣電池目前只能充電50次,目標是將充電次數增加到300個充放電循環,這樣才能夠應用于驅動汽車。與此同時,這種電池充放電過程中損失的能量比例大約是40%,研究人員希望能將這一數字降低到10%,與鋰離子電池相當。現在研究人員正使用大型計算機觀測鋰和氧原子的反應過程,以期找出反應需要高壓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