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京津冀打破門戶之分協同發展的頂層態度明確后,此前北京提出的到2017年將投入7600億元治理霧霾、910億元治污的“宏偉”計劃被業界翻出,結合環保部“十二五”期間全社會環保投入預計將超過5萬億元的總量規模,北京被質疑相關投入過高。在天津、河北及山西、山東、內蒙古等周邊省地難有能力與之匹配的現實條件下,注定難以達到預期效果。
公開資料顯示,2012年、2013年,河北累計對大氣污染治理投資約為139億元;山東省則只有約52.98億元。顯然這與北京的投資不是一個量級。這還是近年隨著央地各級政府環保意識的提升,在節能環保方面投入增速明顯的結果。筆者注意到,近三年,部分省地此方面投資甚至成倍于當地GDP增速。
不過,由于“歷史欠賬”太多,同時實體產業整體低迷、盈利微弱,多數企業在節能環保方面的投入十分被動。以鋼鐵、電力及水泥、化工等幾大污染主力行業為例,其中有國資背景的企業得益于各種補貼,生存尚可。按照環保要求安裝脫硫、脫硝等設備后,執行較好,但在經營困難尤其是瀕臨虧損時期,首先想到的就是關停環保設備,實現“保本”生產。
相比之下,民營以及合資企業策略更為靈活:按照要求安裝節能減排設備后,只在環境監管部門在崗甚至檢查前才使用,其他時間尤其是夜間干脆關停;少數地區企業則更為赤裸:向當地監管部門人員繳納一定保護費后,環保設備只裝不用,完全應付日后的高層檢查。
經如此“變通”后,近年自上而下持續提升的環保壓力被逐級化解,最直接結果就是大氣污染久治之下卻愈演愈烈,水土污染問題更是隨處可見、觸目驚心。同時,企業用戶們如此消極應對節能環保工作,最終損害的還有節能環保設備廠商以及該行業的整體發展,進而難以滿足治理各種環境污染頑疾的實際需求,可謂陷入惡性循環,阻礙節能環保工作的進行。
由此,建議政府方面在推行節能環保專項投資政策時,適當細化細則,考慮具體行業企業運行狀態,針對性提升補貼額度。同時提高監管力度和處罰手段,軟硬兼施提高企業用戶推進節能環保工作的熱情。同時,注意資金投入后的持續跟蹤、監管,避免出現“金太陽”類大批騙補,及多地“沼氣示范項目”類投建即閑置的“低效”投資,提高節能環保專項資金的使用效率。
另從現實緊迫程度考慮,建議節能環保投資首選大氣、水土污染治理領域,以及與之匹配的煤炭潔凈化利用、新材料、膜技術凈化等相關領域的項目,以協助節能環保行業企業實現技術引進、升級,最終滿足下游企業用戶節能減排的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考慮目前實體經濟運行狀態,工業企業用戶推進節能減排工作阻力較大,而民用領域則需求廣闊。日益嚴峻的環境污染問題,將催生民眾健康需求在未來一段時期內穩定釋放,具備支撐民用環保、凈化及節能設備市場發展的硬件條件,建議作為節能環保專項資金的中長期投資方向。
整體看,北京積極推出巨資專項資金推動節能環保領域發展精神可嘉,但如此“不惜血本”的巨量投入,略顯有關決策者急于求成甚至偏于激進的心態,這對區域內節能環保行業的長遠發展都難言利好。相反,理順問題根結、列出長線重點,或更能提升投資效率,擴大政策戰果,最終盡早實現環境的整體改善,還大眾一片藍天、一方凈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