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市場化改革是當今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主旋律,對于傳統壟斷行業而言,有效地引入民資是打破壟斷、走向市場化的重要途徑。隨著改革逐漸步入深水區,民營企業進入能源領域的步伐正在越邁越大。民營企業進入能源領域的步伐在加快,但仍然面臨重重障礙。本專題通過對民營企業、民間資本進入能源領域進行深入采訪,真實地呈現出我國目前能源領域對內開放的現狀。
民資進入石油開采領域亟待政策細則
專家表示,民資進入石油行業的上游才算“真正”進入市場
石油行業被業內公認為是壟斷程度排在能源領域第一位的。
金銀島資深行業分析師韓景媛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石油領域的壟斷主要體現在上游的開采領域。目前來看,中下游煉化、銷售領域,民資進入的情況是最好的,不僅數量多,而且已經有一些龍頭企業。原油倉儲方面,民資也已經進入。唯有上游的開采及進口方面,至今難有突破。
韓景媛表示,對于開采與進口,民資既有技術也有資本,缺的就是政策。雖然政府一直鼓勵,但沒有細則,可操作性不強,民資進入面臨“玻璃門”。
據不完全統計,在銷售領域,目前有近4萬個民營加油站,占中國油品市場的半壁江山。地煉領域,民營地煉分布在廣東、山東等地。近年來,民營油企占有的市場份額越來越大。僅山東地煉已經具有1億噸的加工能力,按加工負荷的80%算,將會產出5000萬噸左右的汽柴產品,大約占當前全國汽柴油消費的30%左右。不僅如此,山東省的六家地煉企業已經進入中國企業500強。
由此可見,民資在進入石油行業的中下游已經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而在倉儲方面,2013年8月,商務部批準民營企業天祿投資集團所屬的浙江天祿能源有限公司和舟山中際化工有限公司原油倉儲資質。
這被認為是民資進入原油倉儲領域的開始。
韓景媛表示,石油壟斷程度最嚴重的在上游,油田開采90%以上都在國企。不僅如此,石油進口權也沒有放開。近期,有消息傳出廣匯能源即將取得原油進口經營權與配額批文,這是民營企業第一家。
2013年,業內對油氣改革期望頗多,都預期石油進口權將逐漸放開。原油進口分開,意味著油源增多,供應多元化。但到目前為止,這一預期仍沒有實現。
業內人士表示,過高的行政門檻,將大多數市場參與者擋在門外。石油進口權和進口配額這兩個看得見的領域,均存在過高的壁壘。不過,從廣匯能源的情況看,目前,進口權和進口配額的放開已經看見了曙光。
更嚴重的還是在開采領域。實際上,2005年,國務院頒布的《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非公經濟36條),就已經為非公有資本進入包括石油開采在內的傳統壟斷領域,進行商業性礦產資源勘探開發開了綠燈。
此后的“非公經濟新36條”及更后面的細則,都明確了非公有資產可以進入石油開采領域,但收效甚微。
業內人士表示,石油行業的上游領域由于風險大成本高,容易形成自然壟斷。但據吉林油田2005年的一份材料顯示,當時聚集在吉林油田周圍的民營石油公司有41家,原油開采量達到100萬噸,占到吉林油田總產量的20%。因此現在的壟斷局面更多的是政策沒有完全放開。
廣匯能源在哈薩克斯坦拿下兩個油氣區塊,并建設了跨國天然氣通道。但最后把這兩個項目所產原油運回國,還是需要通過中石油旗下的中國聯合石油公司幫忙進口,再按后者定價賣給中石油煉廠。
業內人士表示,目前,油氣上下游機制都圍繞“三大油”,只要民資沒有進入石油行業上游,就不能說民資真正進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