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約束性指標,到2015年全國萬元國內生產總值(GDP)能耗比2010年下降16%,碳排放強度下降17%、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下降8%-10%。但“十二五”前兩年,我國單位GDP能耗累計下降5.5%,碳強度累計下降6.6%,僅分別完成5年任務的32.7%、38%,落后于時間進度要求。
“今年前三季度,全國單位GDP能耗同比降低3.6%。按此推算,要實現"十二五"目標,后兩年需年均降低3.91%,遠高于前3年平均降幅,實現目標任務的壓力很大。”國家發改委副秘書長趙家榮近日在2013(第四屆)中國節能與低碳發展論壇上表示。
“形勢嚴峻、潛力巨大。一方面,高耗能產品產量和高耗能行業能源消費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對單位GDP能耗降低形成較大壓力,霧霾問題突出,節能減排形勢嚴峻;另一方面,國家大力推進節能減排,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為節能環保產品與產業創造了巨大的市場需求與發展潛力。”中國節能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房慶在論壇上表示。
節能減排勢在必行
能源資源、生態環境、氣候變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面臨的重大挑戰。2012年,我國經濟總量占世界的11.6%,但消耗了全世界21.3%的能源、54%的水泥、45%的鋼、43%的銅,單位GDP能耗是日本、美國的3-5倍,主要工業產品能耗比國外先進水平高10%-20%以上。
去年冬天以來,一些地區出現長時間、高濃度的霧霾天氣,覆蓋范圍近270萬平方公里,嚴重損害人民群眾身體健康。我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大、增速快,已經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減排壓力越來越大。
近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2013年年會上會見外方委員和代表時強調,當前中國到了必須通過轉型升級才能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階段。我們發展的目的是為了人民。人民群眾對環境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環保已經凸顯為重要的民生問題。中國政府高度重視協調好、平衡好發展與環境的關系,在促進經濟不斷發展中更好地保護環境。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堅持使用資源付費和誰污染環境、誰破壞生態誰付費原則,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和生態補償制度。
“這在我國改革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當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已成為我國面臨的重大挑戰,影響了我國經濟的發展、人民的生活和健康。節能減排,提高能效,實現低碳發展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和核心內容,也是破解資源環境約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中國工程院原院長徐匡迪表示。
政策出臺后關鍵是落實
環保部華北督查中心曾對華北地區的鋼鐵生產情況進行拉網式排查,發現2005年之后新增的鋼鐵產能絕大部分都沒有任何審批手續,可以說是徹頭徹尾的違規項目。具體到河北的鋼鐵產能,有近80%沒有任何手續,屬違規建設。
經初步核算,一個年產1000萬噸的鋼鐵企業,在環保設施正常運行的情況下,每年仍將排放1萬噸左右煙粉塵和2.9萬噸二氧化硫。而河北省約有3.1億噸鋼鐵產能,照此計算,這些鋼鐵企業一年至少排放31萬噸煙粉塵和89.9萬噸二氧化硫,空氣質量可想而知。而這還是環保設施正常運轉情況下的數據,可現實中大部分鋼鐵企業的環保設施都不能正常運轉。
“節能減排指標是全國人大通過的、具有法律約束力的目標,必須堅持節能減排思想不松懈、工作不放松,采取更加強有力的政策措施,確保實現"十二五"節能減排約束性指標。”趙家榮表示,“首先要強化目標責任考核。組織開展省級人民政府節能(碳強度)目標責任現場評價考核,公布考核結果,考核等級為未完成的地區要限期整改,并對未完成地區有關負責同志進行約談。其次要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嚴控高耗能、高排放和產能過剩行業過快增長,嚴格節能評估審查和環境影響評價,制定各地能耗控制量方案,對新上項目能源消費量增長過快的地區,暫緩高耗能項目能評審查。第三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循環經濟是解決資源約束和源頭預防污染的重要路徑和有效模式。以提高資源產出率為目標,逐步構建覆蓋全社會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