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十面霾伏”的情況一直持續,讓不少市民“悶悶不樂”。但是只要一有風來到,或者冷空氣南下,情況就會有所好轉。上周五,期待已久的冷空氣來了,但是強度偏弱,空氣污染狀況并沒有得到明顯的改善,于是有人又提起那句著名的笑談:“環保基本靠吹。”
灰霾并非東莞的專*,從華北到東南沿海,近期已陸續有25個省份100多座大中城市不同程度地出現了霧霾天氣,覆蓋了近一半的國土。
但是,不管怎么說,如果將灰霾天的成因簡單歸結為氣象因素,顯然是不科學的。雖然有關部門一說到灰霾天、霧霾天,必然會說天氣因素影響,不利于污染物擴散,將其歸咎于老天爺不給面子。但希望有關部門千萬不要說著說著,自己都相信這真的就是最主要因素了。
研究表明,二次氣溶膠、沙塵、生物質燃燒是灰霾天的三個主要成因。歸根結底,其中人為因素是最主要的。比如,PM2.5中的硝酸鹽與硫酸鹽的比值從本世紀初期的0.3持續增加到2010年的1.0以上,到今年年初比值達到2,這間接表明機動車急劇增多已成為我國大城市PM2.5升高的主要因素之一。
東莞作為一個人口規模龐大的現代制造業城市,車多自然不必說了,機動車早已突破200萬臺,再加上眾多的加工廠,廢氣排放量可想而知。這些才是灰霾天的罪魁禍首,如果將灰霾天持續怪罪到天氣頭上,不免有偷梁換柱之嫌。
治理灰霾自然不能僅僅靠風吹。那又該從何入手呢?在制定政策之前,至少應該對本地灰霾天氣的成因、成分、來源等基礎問題進行深入研究。比如說,按照現有的辦法,診斷灰霾的來源,從采樣、分析再到出報告,起碼也要兩個月左右。但最怕的是,這時候,天氣已經好轉,云已淡風已輕,公眾關注熱情減退,也沒人再去管有沒有采取應急措施了。
再比如,PM2.5主要成分來源,目前研究得出的意見尚未統一,到底是汽車尾氣排放為主,還是工廠廢氣是首害?“動手”之前總得找準目標才好。當然,這背后是否有不同行業的利益博弈,則更要謹慎和理性。要堅決避免利益因素左右科學結論,這種情況下,就更需要有充分、嚴謹的基礎數據作為支撐。
灰霾治理是一項系統的環保工程,需要時間。工業革命的發源地英國,其首都倫敦曾在近兩個世紀的時間里被稱為“霧都”,足見現代工業文明帶來的污染之重。可經過上世紀半個多世紀的有效治理,霧都又重新變成了“看得見”的倫敦。倫敦治理灰霾天氣用了半個世紀,我們想一夜之間,回到月朗星稀、空氣清新的狀態,也不太現實。所以灰霾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更不能無所作為,這就需要政策耐力。此外,還要有執行上的竭盡全力。
從某種意義上講,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灰霾的受害者,同時也可能是灰霾的制造者。因此,在呼吁政府對空氣質量嚴密監測、加強灰霾治理的同時,我們也應該反思一下自己的行為。作為個人,可不可以少開私家車、多使用公共交通?作為企業主,有沒有投入應有的資源處理污染物?雖然說,個人一點微小的努力看似微不足道,但唯有所有人都真正行動起來,空氣質量才有徹底好轉的可能。
治理灰霾,顯然不能靠天氣,需要政府下大決心,制定有效的措施,并全力推行。同時,我們每個人也要踐行環保理念。只有這樣,才能還我們和子孫后代一片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