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份,我國中東部地區先后出現大范圍灰霾污染過程,部分城市空氣質量明顯下降。而長三角地區空氣污染持續加重,鹽城、淮安、泰州和南通4個城市空氣質量達“嚴重污染”級別,上海、連云港、常州等12個城市空氣質量持續達“重度污染”級別,首要污染物為細顆粒物PM2.5。
各地記者沿高速路驅車發現,上海、南京等城市郊外普遍出現秸稈焚燒現象,加重了空氣污染狀況。
新聞緣起
秸稈焚燒成空氣污染“最后一根稻草”
在環保部舉行的“秸稈綜合利用”座談會上,南開大學教授、國家環境保護城市顆粒物污染防治重點實驗室主任馮銀廠說,11月初,上海市啟動了大氣污染應急預案,在校學生一律停止戶外活動……造成上海等城市空氣質量達重度污染,甚至是嚴重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不利的氣象條件造成污染物持續累積。受近地面靜穩天氣控制,空氣在水平和垂直方向流動性均非常小,大氣擴散條件非常差;但城市周邊地區的秸稈露天焚燒,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秸稈焚燒并非空氣污染的主要來源,從全國而言,其產生的PM2.5不到PM2.5總量的5%。但由于秸稈是在1、2天時間內集中焚燒,在污染最重的一天,秸稈焚燒產生的PM2.5可能占當天空氣中PM2.5量的30%、40%。”馮銀廠說。
據衛星監控數據,2012年與2010年相比,火點數增加了33%,2013年比2010年增加了10%,火點數增長趨勢沒有得到明顯遏制。
核心關注
農民為什么焚燒秸稈
“現在農村地區禁止露天焚燒秸稈的工作抓得很緊,基層干部24小時蹲守、責任到人、拉網式排查、與干部任職考核掛鉤……手段不可以說不多,壓力不可以說不大,但秸稈露天焚燒情況依然嚴重。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焚燒只需隨手一根火柴,禁燒管理難度大;另外一重要原因是,農村能源結構、養殖方式等發生巨大變化,秸稈利用‘不到位’。”環保部生態司農村環境保護監管辦公室負責人孔源博士說。
據測算,一畝地約產生半噸秸稈。在很多地方,由于一年要種兩、三季農作物,為了搶農時,上一季農作物收割與下一季農作物播種、插秧間僅間隔1、2天時間。因此,必須在1、2天內把上一季產生的秸稈“處理”掉,以利下一茬作物的播種。此外,如果秸稈長期堆積在田間不能及時腐爛,不僅影響播種,甚至容易滋生病蟲害。
“傳統的秸稈用途是做飼料和燃料。”中國農業大學教授、生物質工程中心常務副主任董仁杰說。
董仁杰說,目前,我國農村能源結構和養殖方式已發生了巨大變化。“農村炊事、取暖等化石能源的比例不斷提高;而農作物產量大幅增加,秸稈產量也隨之提高,導致了農村秸稈大量結構性剩余。”
秸稈作為生物質資源,可以直接還田,為農田補充有機質。“但在一些比較干燥的地區,秸稈如果直接還田,不能及時腐爛或腐爛得很慢,則會影響下一茬作物的耕作。還有一種方式是堆肥還田,通過藥物使秸稈在一年內能腐爛掉。”
據估算,今年我國秸稈還田率約為10%,還有10%左右作為飼料。但在2008年,這個數字還是前者14%,后者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