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能源緊張和環境污染問題日趨嚴重,新能源汽車近年來頗受關注,并被廣泛認為是降低傳統能源依賴程度的必然發展方向。然而,新能源汽車在以色列卻遭遇到了滑鐵盧,為何能源緊缺的以色列對新能源汽車如此不感冒?
節能又清潔,這個新事物看上去很美,但在現實世界卻命運多舛。5月26日,美國一家名為“美好空間”的新能源汽車公司進入破產清算程序,凸顯這一行業的巨大風險。
2007年成立于美國硅谷的“美好空間”公司以創新方式解決電動汽車充電難和續航短兩大難題,試圖重塑電動汽車市場。這家公司的商業計劃主要有兩點,一是“智能電網”:在居民區、商場、辦公樓的停車場密集布設充電樁,使電動汽車可隨時隨地充電;二是“電池更換”:在高速公路旁建造一定數量的電池更換站,為電池耗盡的車主快速換上滿電電池,方便長途旅行。這一模式最初被寄予厚望,公司總計獲得8.5億美元的風險投資。
“美好空間”精心選擇了以色列作為試驗場。以色列國土面積不大,公路網狀況良好,主要城市間隔小于150公里,九成以上車主每天行駛里程少于70公里。此外,以色列石油完全依賴進口,汽油價格高昂,市場對新能源汽車有一定需求。
在企業選中以色列的同時,當地政府也敞開了熱情的懷抱。由于地理位置和政治原因,以色列早在上世紀60年代已將發展利用可替代能源、減少化石燃料依存度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美好空間”公司因此得到了以政府全力支持,獲得大量政策扶持。近幾年,凡有外國領導人、企業家到以色列訪問、考察,“美好空間”公司是必去“景點”之一。同時,以色列總統、總理等各級官員均將其視為以色列創新智慧的典范,在各種場合反復宣講,有志使以色列成為全球第一個“電動汽車輪上的國家”。
筆者在以色列工作的幾年間,親眼目睹了“美好空間”電動車的飛速發展:所住公寓樓下停車場裝上了充電樁,很多加油站立起了提供電池更換服務的牌子。但一片硬件繁榮背后也有隱憂:很少在路上看到“美麗空間”的車。數據也印證了這一點,2011年,只有140輛“美好空間”電動汽車上路,多數車主還是本公司員工;2012年情況略有起色,企業和私人預訂數量超過2000輛。但這一收益,與以色列全國成百上千個電樁、數十座電池更換站等基礎設施建設的巨大投入相比,無異于杯水車薪。
有前景,有好點子,有政策和投資支持,“美好空間”可謂兼具天時、地利、人和。除以色列外,“美好空間”與丹麥、澳大利亞、美國和加拿大有關方面均有協議,打算在這些國家建設全國性或地區性的充電站網絡,此外還準備進軍中國市場。但最終走向破產,實在令人扼腕。但若拋開產業明星、創新溫床、外界盛贊等等光環,深入觀察這家新能源企業,可以發現“美好空間”發展中的問題:前期擴張速度過快,投入過大;未得到大車企的充分支持,車型少,不適合家庭使用,且產量不足;市場營銷不力,沒有獲得消費者認同。其中一些并非“美好空間”獨遇,而是整個行業共同面對的困局。
當前,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迅猛。工信部去年出臺《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明確“以純電驅動為新能源汽車發展和汽車工業轉型的主要戰略取向”。在國內車展上,各大車企也都力推新能源汽車。但是,新能源汽車“叫好不叫座”的現象普遍存在: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2012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為1,2791萬輛,不到全年汽車總銷量的0.7%。
中國與以色列的汽車產業并不完全具有可比性,但“美好空間”這個明星企業的隕落,或許能為我們發展電動汽車,以至發展新能源產業,提供一些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