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體援引尚普咨詢能源行業分析師的觀點稱,“隨著各地天然氣價格紛紛上調,全國天然氣價格或將上漲。但此次上漲是否給天然氣行業及消費者帶來利益,有待商榷。”
事實上,在中國近年來越來越依賴相對高價的進口天然氣及能源消費結構轉型等背景下,中國天然氣未來漲價幾成必然,同時,這也將在一定程度上倒逼中國的氣價改革。
但不得不思考的問題是,如何在漲價中平衡消費者和總是“喊虧”的有關企業的利益?又如何借鑒其他國家的天然氣發展經驗?另外,除了氣價改革,中國能源還要在哪些方面進一步改進?
又臨漲價潮?
天然氣漲價今年屢屢出現在公眾的視線中。2月20日,江蘇揚州召開民用管道天然氣聽證會,擬對市區民用氣價格上調0.33元/立方米,調整后民用氣到戶價為2.53元/立方米;經過聽證后,浙江德清縣居民生活管道天然氣價格3月1日正式調整,從現行的每立方米2.53元調整為每立方米2.92元。
3月底,又有消息稱,“中國氣改方案實施后,平均提價幅度在0.6元-0.8元/立方米。若將中亞進口天然氣價格偏高因素考慮其中,新增的天然氣價格漲幅甚至可能達到1元/立方米。”這則消息很快被國家發改委價格司有關負責同志認定為“無稽之談”。
但4月1日起,長春市燃氣價格上調。其中天然氣價格由2元/立方米上調到2.8元/立方米,調價幅度高達40%。據稱,調價屬于“補償”,因為成本較之前上漲了4倍多,且“早已舉行了聽證”。
除了長春和邯鄲等已上調氣價的城市,天津或也將加入天然氣漲價的“大軍”。4月9日,天津市召開天然氣價格上漲聽證會,擬上調天然氣價格9.1%。另外,南通、蘇州等城市也相繼傳出了漲價或舉行聽證會的消息。
對此,有分析稱,這些地方范圍的天然氣價格調整將引發中國公眾對天然氣價格上漲的關注和擔憂,甚至可能是全國范圍內天然氣價格上漲的開始。
“要弄清的基本事實是,全國范圍的天然氣價格調整須等國家發改委等有關部門的官方文件。”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說,“上述漲價或聽證的消息,仍屬‘地方范疇’,不能等同全國漲價。”
須平衡利益
從目前的中國天然氣發展現狀看,天然氣漲價確實有一定必要。大宗電子商務平臺金銀島此前在發給《國際金融報》記者的分析稿中稱,漲價或是完善天然氣市場價格機制的選擇,“一方面,中國天然氣供需矛盾日益顯現,2012年天然氣進口量425億立方米,同比增幅達31.1%,天然氣對外依存度已達28%以上。另一方面,有關企業以較高價格進口天然氣,再以國產天然氣的價格進行出售,積極性趨于下滑”。
“但在漲價及進一步的氣價改革確定的情況下,還要考慮民眾對漲價的承受力和接受程度,在市場化和保民生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林伯強說,“如何與終端用戶價格聯動,是改革的重要一環。因此,氣價改革需要兼顧不同地區和不同用戶對價格的承受能力,在對經濟相對欠發達省份的城市門站氣價可采取適當的優惠。此外,對于保障居民及農業用氣,政府需要以相對市場化的方式,如補貼和稅收干預氣價。”
還有學者建議,應建立公共資源出讓收益分享機制,“資源要素屬于全民所有,在漲價成為必然選擇的情況下,建立公共資源出讓收益的分享機制,使這些漲價在扣除合理成本后,真正用于社會建設,為全民所分享”。
美國的經驗
有分析稱,除了氣價改革,中國需要做的或許還有打破壟斷,在破除壟斷的基礎上,進行改革。據媒體報道,“天然氣進口資格、管網建設、LNG接收站建設,即涉及到天然氣市場的各個環節幾乎都存在管制,每個鏈條均由‘三桶油’把持。”
據報道,從美國的經驗看,為天然氣產量急劇增長做出主要貢獻的并非大型企業,而是中小型企業,“正是他們對新技術的熱衷和大膽應用開啟了‘頁巖氣革命’”。
值得注意的是,頁巖氣革命不止讓美國的天然氣價格不斷下降,也會讓美國重新成為全球的化工制造業基地,更重要的是,頁巖氣價格的下降,反而拉低了其他能源品的價格,比如煤價。
煤炭專家黃騰此前對媒體介紹,2010年之前,單位天然氣的價格通常是煤價的兩倍以上,“但隨著頁巖氣產量大幅增長,二者的比價在2010年降至2以內,并繼續下滑。到2012年,二者的比價已低于1”。
“盡管美國的經驗值得借鑒,顯示了民營企業在能源行業中的活力。但就國情而言,中國走的第一步肯定還是‘價改’。第二步,才可能是體制問題,而這肯定又要花費很長時間。”林伯強認為。
如果從中國的國情出發,日本在勘探領域的努力或也值得借鑒。4月15日,日本經濟產業省資源能源廳又宣布,已開始在新瀉縣佐渡海域對海底石油及天然氣資源進行勘探調查,這是近9年來首次由政府主導對油氣資源進行勘查。上個月,該部門曾在日本愛知縣海域完成了“可燃冰”的試開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