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到了開頭,猜不到結局。幾年前施正榮曾預測,2010年起,國內光伏產業會來一場大的洗牌;但他不會想到,自己一手創建且曾是行業標桿的尚德會最先倒下。3月20日,無錫市中級人民法院依據《破產法》裁定,對無錫尚德太陽能有限公司實施破產重整。曾經,尚德創造了行業奇跡,赴美上市成功,股價在2008年到過90美元的峰值,施正榮本人也曾在紙上當過中國的首富,而今尚德電力價格只在0.4美元左右,施正榮也已從尚德出局。一時風光無限的行業巨子,落入如此境地,令人感嘆。
因無力支付即將到期的債務而失去債權人的信任,是壓垮無錫尚德的最后一根稻草。其背后的原因則要復雜得多。決策者的戰略抉擇屢屢失當,企業的冒進和對規模的非理性追求,國外雙反的重壓,國內嚴重的產能過剩及價格亂戰,嚴重依賴政府補貼而核心原材料、技術及市場需求又都掌握在他人手中,這一切,將尚德一步步推向深淵,也是令整個光伏產業至今難以擺脫困境的原因。
平心而論,貴為“中國光伏產業第一人”的施正榮,對推動全球尤其中國光伏產業的進步功不可沒。但市場無情,優勝劣汰,不管你曾經頭頂多少光環,也不管高科技和新興產業的名頭多么炫目,違背了市場、企業和產業發展規律,任何過度擴張、過度負債等行為終將受到懲罰。這次輪到的是無錫尚德,但它卻未必是最后一個。作為產能過剩的犧牲品,尚德的命運不光實實在在地給中國光伏行業重重一擊,給市場競爭中的所有企業敲響了警鐘,也給狂熱的投資者上了一課。曾幾何時,太陽能、風電設備這些熱門字眼令逐利的資金趨之若鶩。正是有了資本市場及銀行資金的驅動,中國光伏企業得以上演一場產能大躍進,也就有了眼下嚴重的產能過剩,賺錢美夢終成幻影。尚德從行業巨頭落入破產重整境地,投資者與銀行也要為自己的逐利沖動付出代價。據介紹,截至2月底,包括工行、農行、中行等在內的9家債權銀行對無錫尚德的本外幣授信余額折合人民幣已達到71億元。盡管若重整成功能最大限度減少損失、維護債權人合法利益,但目前來說這還僅僅是一種可能。
對無錫尚德實施破產重整,不但是對企業和投資者必要的市場懲罰,也對扭曲的傳統政商關系、特別是政府主導的產業發展模式發出了警告。中國產業的發展中每每有著政府深度干預的影子。這種模式的好處是,路數對了,見效快;壞處是,方向錯了,損失也大,而且帶來過度投資易而過剩產能消除難的結果。這種模式下,企業的非理性擴張與地方政府對政績的狂熱追求緊緊捆綁在一起。市場繁榮時,政府的各種補貼和優惠等扭曲性激勵導致了產業的過度投資;市場低迷時,出于形象和利益的考慮,政府又往往以行政干預的方式阻止企業破產。結果,那些本該出局的企業得以茍延殘喘,過剩產能猶存,人為延宕了行業的進步和升級,導致中國經濟長期難以擺脫粗放的發展方式。本輪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嚴重的產能過剩在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的普遍存在,令這種模式的弊端愈加充分地暴露出來。
此次對無錫尚德破產重整,政府不再大操大辦、大包大攬,而是按照市場化原則依法辦事,這是一大進步。新一屆政府已提出要把錯安在政府身上的手還給市場,期待尚德破產重整這一標志性事件,能成為重新梳理政府與市場、企業關系的契機,開辟中國政企真正分開的嶄新局面。遵循市場規律,按照市場法則處置企業,對尚德也不是壞事。因為實施“破產重整”,而不是“破產清算”,旨在治病救人,并非一死了之,盡管這次破產重整能否讓尚德東山再起還有待觀察。而真正開始借市場的力量進行產能整合,對中國光伏行業更是好事。用市場的手段來調整和壓縮過剩產能,陣痛雖然難以避免,長遠來看,卻是實現資源優化配置,推動國內光伏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由之路。如今,不少光伏企業提出,要摒棄以往的“賺快錢”做法,通過技術創新、延伸產業鏈等方式增強內生發展動力和競爭力。當這種覺醒變成自覺行動,中國光伏產業重新振興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