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行的成品油定價機制一直飽受詬病,“漲多降少”、“北升南降”、“反映遲鈍”等等都已成為了中國油價的“特色”表現。各界均盼望相關部門建立新的成品油定價機制,使中國油價變動規律讓人看的明白。就在人們翹首期盼之時,“兩會”上傳出了最新消息:發改委已經在研究新油價形成機制的改革方案,新機制出臺已經如箭在弦了。但也有業內人士對此表示擔憂,因為新定價機制或將推高油價,成品油“白菜價”的時代或將一去不復返。
新機制出臺進入倒計時
一直以來,現行成品油調價周期過長、價格透明度不夠等問題備受詬病。22個工作日再加上節假日就是一個月時間,如此長的周期難以適應每天不斷變化的國際油價;4%的幅度,更是被指暗藏“漲多跌少”、“漲易跌難”的數字陷阱。顯然,通過油價機制改革縮短調價周期、取消幅度限制,有助于極大緩解這一系列矛盾。
國家發改委主任張平6日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記者會上表示,國家發改委“正在研究油價形成機制的改革方案”,“一是計劃把周期能調得更短一些,以適應國際油價的頻繁變動。二是準備取消4%,按一定的周期,該調就調”。
有專家分析說,一旦時間最終確定縮短為10天,就可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未來一年時間內,國內汽柴油或最多調整24次,即每月會調整兩次。當然,最終的變動還是要以國家發改委的最終版本為主。
新機制將推高油價
發改委主任張平確認今后成品油定價機制將縮短調價周期,且取消4%變化率引發市場不少好評。不過多個分析機構擔心,新定價機制勢必使得國內油價調整頻率越來越高,按照目前國際油價的走勢,新機制的實施則意味著國內消費者將告別低油價時代。
卓創資訊分析表示,就目前市場價格來看,相對于當地的物價水平,西南地區的汽、柴油價格整體偏高,新定價機制會使價格調整更頻繁,可對于相對偏遠的地區,可能會對偏遠區內的消費者的生活造成較重負擔。對此,該機構認為,應盡量減小新定價機制改革對偏遠地區高油價的負面效應。
就此,一些市場分析人士也給出建議,政府必須要加大對弱勢群體的補貼,此外在目前國內普遍收入較低而高油價的背景下,也可以從稅費方面入手,如:將消費稅從價內稅改為價外稅并適當減少稅額,避免油價里的重復征稅,并且適當減少稅收在油價的占比,將油價降至消費者可接受的水平。
專家建議設“緩漲閥門”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認為,新的改革方向將加快調價頻率,意味著國內油價可能跟著國際油價出現快漲快跌的現象。倘若新機制不設置“閥門”,很容易加大輸入性通脹的壓力。
東方油氣網分析師程瑞鋒表示,新改革方向在國際市場正常波動時可以順利執行。但若因投機因素,國際油價出現不理性飆漲,這一機制可能加大輸入性通脹壓力,影響國內生產生活。因此建議設置最高或最低調幅限制,避免價格傳導過快。
安迅思息旺能源表示,目前中國臺灣成品油定價是每周一調,但考慮到國際油價暴漲暴跌的風險,臺灣設立了緩漲機制,油價高企時只跟漲一半的幅度。
“我國現行成品油定價機制也提到當國際油價超過130美元時,調價幅度會適度控制。”韓景媛認為,國際油價經常因為投機因素出現非理性波動。新定價機制也應設定針對國際油價異常波動背景下的應對方案,設定相應的緩漲機制,給國內油價安上“安全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