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三屆中國人口資源環境發展態勢分析會上,原水利部副部長翟浩輝介紹說,“十二五”期間,我國將以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為中心,大力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其中,把再生水作為節水的重要領域,擴大再生水的利用范圍。
業內專家表示,即將發布的“十二五”水利相關規劃中,提升城市污水處理的回收利用率將以指標的形式加以量化。同時,國家近幾年將把再生水源納入區域的水資源配置,再生水將與地表水、地下水、外調水共同納入區域水資源統一配置,綜合考慮排水體制、再生水設施、管網布局、用戶分布等因素,統籌城鄉再生水生產與供應,實現區域范圍內水資源循環利用。國家還會強化對城市污水處理回用的管理,進行水資源論證時,應優先考慮再生水源,統籌地表水、地下水、外調水、再生水開發利用。
城市污水的再生利用可以節約水資源、減輕城市供水壓力,還可以降低城市排污量、減輕環境壓力、節省污水處理費用,是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重要措施。但是,再生水利用剛剛起步,當前還存在基礎設施建設薄弱、政策法規尚不完善、市場機制還未形成等問題,管理手段和方式有待進一步加強,急需政府部門出臺相關政策措施推進城市再生水的利用。
再生水利用為何緩慢?
早在上世紀80年代,我國就開始推廣再生水使用,但由于經濟鼓勵措施缺乏、中水配套設施規劃和建設滯后以及監督管理薄弱等種種原因,污水回用在我國很多省(市)發展緩慢。
根據中國水網日前發布的《中國再生水市場分析報告(2010版)》,截至2008年年底,我國有至少16個省的再生水利用率(即再生水利用量占污水處理總量的比率)低于10%,至少20個省的再生水利用率低于20%。北京的再生水利用率為全國最高,2008年為58%,2009年已升至65%。江蘇是再生水利用量最高的省,為10.7億噸/年。在全國36個重點城市中,只有北京、南京和哈爾濱3個城市的再生水生產能力在100萬噸/日以上,超過3/4的重點城市再生水生產能力不足10萬噸/日。
相比于發達國家再生水70%的利用率水平,我國的再生水利用還處于起步階段,再生水資源還有巨大的空間和潛力有待加大力度開發利用。
與再生水回用被冷落的尷尬局面相悖的現狀卻是全國城市嚴重缺水。根據統計,655個城市中現在有近400個城市缺水,其中約200個城市嚴重缺水。
以北京為例,到今年,北京已經是連續12年干旱,可利用水資源量大幅衰減。其中,供應北京市居民飲用水的兩大水庫官廳水庫和密云水庫的蓄水,加起來也只有12億立方米,也就是說按照北京市居民一年用水25億立方米的標準來算,兩大水庫即便用干了,也只能解決一半居民的用水問題。
為此,上個5年的時間內,北京市啟動了規模最大的節水運動。“生活上,北京提倡節約用水,家家戶戶都有水表;農業上,數百萬畝水田改成旱田;工業上,進行結構調整,產業升級換代,對于耗水大戶關停或轉遷。另外,要采取利用再生水、境外借水、對污水處理廠進行改造等措施。”北京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如此一來,北京市以年均21億立方米的水資源支撐了年均36億立方米的用水需求。
2008年,北京再生水首次超過地表水的新用水量,占到總用水量的18.4%,成為一個非常穩定的水源。按照北京市“十二五”規劃的預測,到2015年,全市利用再生水10億立方米。城六區現有污水處理廠將全面完成升級改造,新建污水處理廠全部建為再生水廠。到2015年,城六區再生水廠達到24座,規劃新建、擴建再生水廠30座。“十二五”期間,城六區還將規劃新建首鋼等8座水廠,擴建楊莊一座水廠,規劃新建門城水廠、通州水廠等15座水廠,擴建城子水廠等4座水廠。
北京采取的措施是對中水免去資源稅和污水處理費,目前價格為1元/立方米,相比正常用水的4元/立方米便宜不少。就全國而言,如果加大價格調節力度,則再生水利用率可以大幅提高。
還有哪些軟肋存在?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北京作為全國再生水利用率最高的城市,依然存在著法規不健全等軟肋。“再生水在水源收集、生產、輸送、使用中涉及的面廣、環節多,各環節部門的職責未在法規中予以明確,再生水廠及配套管網建設相對落后,全市統一調配的再生水資源管理機制尚未建立。”北京市相關部門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說。除此之外,再生水利用中,河道景觀等公益性再生水費用負擔主體不明、按行業制定再生水強制指標的力度不足等種種問題都呼喚相關政策法規的出臺。
北京市再生水利用現狀并非個案,但集中反映了目前我國城市提高再生水使用率的普遍問題。青島市是我國缺水最嚴重的城市之一,人均淡水資源占有量約295立方米,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7、世界平均水平的1/28。由于缺水,青島市歷屆領導班子都將節約用水和建設節水型城市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節水成為伴隨青島城市發展、變遷的一個重要主題。
青島市在再生水利用方面主要有兩種模式,一是以城市污水處理廠的二級出水為原水的集中再生水工程項目;二是以企業單位或居民小區內部自產污水為原水的單體再生水工程項目。目前,青島市市區已建設集中再生水廠4個、鋪設市政再生水主管網36公里,建設單體再生水工程設施40余個,城市再生水處理回用能力達到11萬立方米/日,這些再生水主要應用于工業冷卻和工藝、綠化、市政、沖廁、洗車、基建、景觀等。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我國再生水利用普遍存在著基礎設施建設薄弱、政策法規尚不完善、市場機制還未形成等問題。首先,企業和市民對再生水認識不足,一些用戶認為再生水不干凈;使用再生水需投資進行內部管網配套設施建設,居民用戶還需實施一戶一表,存在工程建設投資增加、投資回報期長、查表收費麻煩、經濟效益不明顯等問題,因此,企業單位或居民小區建設再生水工程設施和使用再生水的積極性不高。
其次,缺乏推動再生水利用的鼓勵政策和約束措施,正是因為沒有約束性措施,許多應該建設再生水工程設施的大專院校、工廠企業、居民小區等沒有開展再生水利用。
第三,缺乏資金和政策支持,再生水工程設施建設速度滯后。城市再生水作為一項市政基礎設施,起步晚、工程配套設施不健全、前期投入大、資金回收較慢,單純依靠企業進行商業化運作,沒有政府的資金和政策支持,很難保證再生水的推廣利用和良性發展。
第四,部分再生水企業的水質指標和服務質量還不能滿足用戶要求。由于部分污水處理廠和再生水廠的處理工藝比較落后,導致生產出的再生水部分水質指標達不到相關標準的要求。另外,由于市場不足,再生水生產企業無法實現規模化生產經營,帶來經營成本高、服務不到位等問題,這進一步制約了再生水的推廣利用。
拓寬思路加快推廣利用
眾所周知,推進再生水管網建設、提高再生水利用率,是緩解水資源緊缺的根本途徑。業內人士表示,政府各相關部門要加強配合協調,加快再生水管網的建設;鼓勵民營資本進入再生水資源的投資建設中,建立起與市場接軌的多元化投資體制;同時,鼓勵單位和個人以BT或BOT等多種形式建設再生水廠和從事再生水資源經營活動,推進再生水產業市場化。
專家建議,為緩解城市水資源匱乏的“瓶頸”問題,必須加快城市污水處理廠再生水工程及配套管網設施建設步伐,提高再生水綜合供水能力,切實將城市再生水發展成為城市第二水源;因地制宜,積極開展分散、小范圍的污水處理和就地回用,發展和規范單體再生水工程設施建設;依法實施規范化管理,擴大再生水用戶和使用范圍,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城市再生水利用的管理和服務水平。
首先,建立再生水工程設施建設、運營管理以及再生水推廣利用的優惠政策和保障機制,引導再生水事業健康發展。包括鼓勵使用再生水,引導社會正確認識再生水,消除市民和用戶對再生水的模糊認識;研究、制定、細化再生水工程設施建設、管理的引導政策、技術規范和監管措施,指導再生水產業的技術進步和發展;合理確定自來水、再生水之間的比價關系,適當提高自來水價格,利用價格杠桿的調節作用,鼓勵使用再生水,形成符合市場經濟規律和資源節約要求的水價形成機制;對從事再生水工程建設、運營的單位,按照環保產業的有關規定,給予減免稅收、資金支持、補貼或獎勵等優惠政策,刺激社會資本進入再生水市場,提高企業單位建設再生水工程設施的積極性。
其次,采取措施,加強對再生水利用工程設施建設的監管,加快再生水推廣利用速度。
第三、建立健全城市再生水監督管理機制,努力提高再生水利用水平。城市再生水經營企業應充分利用現有的供水管網設施,有效地進行市場開發,擴大用水范圍,提高利用量。
再生水利用是一項剛剛起步的新生事物,政府的管理手段和方式有待進一步加強,還要抓緊出臺相關政策措施推進城市再生水的利用。如財政部門應安排資金,專項用于再生水利用技術研究、開發、應用、獎勵和再生水利用設施建設;對自籌資金建設完成的再生水工程項目給予一定比例的政策性補貼;對新建、改建、擴建工程項目征收再生水供水設施配套建設費,保證城市再生水供水管網建設資金的落實;建設單體再生水處理回用工程設施的單位,經有關部門核實,免繳或返還等量于其再生水利用量的城市污水處理費;對居民家庭沖廁實行免費使用城市再生水的鼓勵措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