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周,成都天天早上都在上演“仙境傳說”,有些乘車出行的人也經歷了“人在囧途”。連續大霧天,大氣流通性差,懸浮在空氣中的可吸入顆粒揮散不去,導致成都的空氣質量極為不好。成都市環境監測中心站公布的空氣質量實時監測結果顯示,12日晚9時,8個監測點中,6個監測點的PM2.5指數達到250以上,屬六級嚴重污染。為遏制空氣質量惡化趨勢,成都市氣象局人影辦將在今明兩晚擇機“洗天”。
據新華報業網1月15日報道,誰“黑”了我們的天空?是你,是我,是他?所有人無法逃避環境污染“責任在我”的尷尬,但又不全是。
近兩年城市有一個絕妙的好做法,即硬化地面,將所有裸露的土地全數硬化。或水泥,或混凝土,或瓷磚,只給樹木留下一丁點兒空隙。蒼蠅蚊子是少多了,然而這里的空氣更熱了,更燥了,夏天時節,燠熱蒸騰令人喘不過氣來。
冬天城市還有一條特別先進的經驗,即融雪劑的大量使用。路面雪是化了,但留下的融雪劑則令周邊土地寸草不生或長時間發粘。
塑料袋不讓用了,然而卻沒有更好的替代品。“限塑令”發出之后,其實只有一陣風,其后就是該怎么用還怎么用。塑料袋在改革開放之后是一道全國性的“風景”,農村河流“左右流之”的是塑料袋,城鄉結合處的樹林同樣是袋袋飄飄。而這樣的“風景”遍布了大江南北,又有幾個官員或百姓關注過?
公車泛濫,私車當道,某城10家就有幾家擁有私車,是發展的標志,然而卻沒有更好的排污標準來執行。四十年前,城鄉無污染,到處都是藍天白云,星光在夜空中眨著調皮的眼睛。三十年前,輕度污染,二十年前,污染嚴重,十年之前,深度污染。現在是不見天日。
有北京水質專家說不喝自來水,不是因為其不安全,而是因為礦泉水更健康。這不還是說自來水比礦泉水來說更不利于健康嗎?而不久的歷史之前,無論城市還是鄉村,均可以掘地為井,并且可以放心飲用的,然而,現在我們的水質又怎么了?農村是農藥化肥污染水源,城市是到處都是的污染源。
我們不乏環保部門,也不乏環境監測設施,然而,直至最近幾天才在央視發出重度污染的警示。若干年來的環境示警,為什么從來沒有被重視過?
“發展要以犧牲環境為代價”,那美歐的發展,日本的發展,又為什么環境沒有受到如我國一般的破壞?
為遏制空氣質量惡化趨勢,成都市氣象局人影辦將在今明兩晚擇機“洗天”。“洗天”,好大的氣派,可惜,正是這種人為的“洗天”因素多了,才造成了更為嚴重的污染。調節氣候,不種樹不種草不留濕地,卻將城市所有地面硬化以趕盡殺絕;調節水利,不造山林不擋亂砍濫伐卻只硬修大壩,而根本不考慮對下游、上游會造成何種氣候影響,“政績工程”的大旗之下,又發生了多少環境的災難?
環境災難,“天罰”還是“人罰”?抑或互為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