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過2012年瑪雅“末日”危機的北京市民,又在2013年年初淪陷進一場“看不見”的危機中。1月13日上午,北京市氣象局發布歷史上首個霾橙色最高預警,提醒市民盡量減少外出,而且這一霧霾空氣還將持續數日。
這場嚴重的空氣污染不單影響著北京,自1月9日以來我國中東部地區均被霧霾所籠罩。這條深褐色的“污染帶”從東北延伸至中部穿越整個中國,而其中污染最嚴重、最密集的區域當屬京津冀地區。
此次我國多地空氣污染的集中爆發,凸顯出高污染、高能耗產業對環境造成的持續影響。政府如何更好地推進節能減排與低碳發展,將成為關系未來中國環境優劣的決定性因素。
清華大學氣候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齊曄在近日舉辦的“中國低碳發展論壇”上對記者指出,盡管我國早在2006年便在“十一五”規劃中確立了節能目標責任制,但由于政策執行難的問題,導致中國低碳治理體系內生出各種負面激勵因素,以至于當前節能減排未達到預期的最佳效果。
政策執行難
近年來,盡管中國在節能用能、提高能耗、發展非化石能源等領域出臺了多項重要政策,并形成一個較完善的政策體系,但在政策執行方面卻常常給人以紛繁甚至雜亂之感。
例如,針對交通和建筑節能標準的執行手段就非常不同。“機動車燃油經濟性標準可以在設計和制造環節上把關,同一型號的汽車可以完全一致。但建筑節能標準往往要在建設和運行過程中體現,執行起來非常費勁,并且浪費大量資源。”齊曄說。
他認為,執行低碳發展政策之所以如此困難,原因在于各地方政府的施政重點為促進經濟增長,而非低碳發展。
數據顯示,在我國“十一五”規劃中確立了節能目標責任制后的第一年,盡管國務院三令五申,但是各地能耗強度仍無明顯下降,有些地區甚至不降反升。
對于齊曄的觀點,原國家能源專家咨詢委員會副主任、原國家經貿委司長白榮春也表示贊同。他告訴記者:“在推進我國低碳治理的改革中,抓住‘政策執行難’這一突破口確實等于抓住了要害。因為一旦在政策執行中發生偏差,節能減排的有效性就會出現問題。”
政策執行難不僅表現在實現政策目標難度大,而且表現在政策執行手段的極端性。齊曄舉例說,2010年有部分地方政府為實現節能目標,甚至采取了停工停產、拉閘限電等極端措施,這充分體現了政策執行之難以及政策執行者的無奈和無力。
負面因素多
但是,中國低碳發展的另一重要領域——非化石能源的政策執行卻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景象。水電、風電、太陽能光伏等發展迅速,在這些領域政策執行和政策目標的實現并不困難。
對此,齊曄認為,這與節能、風能和光伏領域中形成了三種不同的政策執行模式有關。“節能政策執行是基于政府行政體系、自上而下的壓力傳導模式;風電開發是在政府引導下、依靠市場機制自發執行的模式;太陽能光伏則是自下而上的企業到產業推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