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國家補貼光伏產業的時候,問題的關鍵在于國家如何補貼光伏產業,是補貼光伏制造企業,還是補貼消費者。近日,國務委員馬凱赴江蘇調研光伏產業。12月7日,馬凱在無錫召開了光伏產業發展座談會。會上,馬凱表示,發改委等部委已用半年時間對光伏產業進行調研,有了一個支持光伏產業的政策草案,請大家針對草案直接提出修改和完善意見。
時值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之際,馬凱的江南之行非常清楚明白地傳遞出國家支持光伏產業發展的政策信號。
然而,報道并未透露下一步光伏產業的扶持政策走向。近來,市場多有傳聞,明年國家將推出度電補貼,也就是補貼光伏發電的終端。但是,目前并不清楚度電補貼的力度,也并不清楚這是否意味著國內的光伏產業補貼重點將發生根本性的改變。
光伏產業需要國家補貼,這是歐盟、美國等的普遍做法。對光伏產業這樣的新興產業來說,如果沒有政府補貼,就沒有人會去做,恐怕至今相關技術還躺在實驗室里。當國家補貼光伏產業的時候,問題的關鍵在于國家如何補貼光伏產業,是補貼光伏制造企業,還是補貼消費者。
國家產業補貼用的是納稅人的錢財,因此不能亂花,而是應該以最有效率的方式支持一個產業的發展。
目前,我國對光伏產業補貼主要是補貼光伏制造企業。雖然這一政策對我國光伏產業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現在全國光伏產業園遍地開花,光伏制造企業競爭激烈,不少光伏企業債臺高筑,有必要重新審視這一政策,并進行調整。
顯然,國家補貼不能代替市場自由競爭、優勝劣汰,而因為國家補貼的存在,往往令市場機制失去彈性。不可否認,現在很多光伏企業已經幾乎靠各級財政補貼生存了。光伏企業成了地方的政績工程、形象工程,在國家補貼的帶動下,地方也不惜拿出巨資補貼當地的光伏企業。如江西賽維屢屢曝出巨虧,卻又屢屢被當地政府出手相救,如今收到當地政府幾十億元的補貼、注資。因為國家補貼的存在,一些該倒閉的光伏企業不但沒有倒閉,反而成為不斷吞噬財政資金的無底黑洞。
不可否認,很多補貼資金實際上是在為一些企業的經營不善買單。這恰恰是沒有效率的,而且違背市場規律。
歐盟、美國等對光伏產業的補貼,主要還是補貼光伏發電,也就是度電補貼,由國家財政為光伏發電的價差買單。這樣的補貼旨在促進和擴大光伏發電的使用,有利于做大整個光伏產業的蛋糕,從而間接給光伏制造企業帶來利好。這樣的補貼好處是顯而易見的,既有利于建立更多的光伏電站,給光伏制造企業帶來商機,同時,又能充分發揮市場競爭機制。毫無疑問,這是最有效率的一種方式。
國家直接補貼光伏制造企業是直接干預市場競爭中的微觀主體,有違公平原則,因而,不可能不會帶來貿易爭端。今年10月,美國商務部對中國出口的多晶硅電池做出損害終裁,并將反傾銷稅和反補貼稅最終定為18.32%-249.96%和14.78%-15.97%。今年9月和11月,歐盟宣布對自中國進口的光伏電池產品分別發起反傾銷調查和反補貼調查,兩項調查涉案金額超過200億美元。隨后,印度宣布對我國太陽能電池發起反傾銷調查。
應該看到,近年來中國的光伏產業發展非常迅速,通過研發和經營模式的創新,將多晶硅的價格從300美元降到不到20美元。這不但讓國內一切光伏企業產生了虧損,而且也讓歐美的一些光伏巨頭倒閉關張。歐美等國要保護自己的光伏企業,國家補貼就成為這些國家指責中國光伏企業的把柄和口實。
也正是因為歐美等國的“雙反”,令我國的光伏產業陷入絕境,所以我國才開始在光伏發電等方面做出政策的調整,為中國的光伏制造企業培育內需。國家對光伏產業的補貼不是排排坐、分果果,補貼不管是補貼給消費者還是廠商,應該主要是用于補貼新能源的使用,而非補貼新能源的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