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國主要鼓勵大力發展節能省地型建筑,推動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嚴格實施節能50%的設計標準,直轄市及有條件的地區要率先實施節能65%的標準,推動既有建筑的節能改造。
根據住建部印發的《2011年全國住房城鄉建設領域節能減排專項監督檢查建筑節能檢查情況通報》,2011年全國城鎮新建建筑設計階段執行節能50%強制性標準基本達到100%,施工階段的執行比例為95.5%,新增節能建筑面積13.9億平方米,可形成1300萬噸標準煤的節能能力。全國城鎮節能建筑占既有建筑面積的比例為24.6%,我國的建筑節能產業發展態勢良好。未來,中國的建筑節能力度將不斷加大,將會繼續擴大節能市場的規模。
建筑節能可分為宏觀與微觀兩個層面,宏觀主要從建筑的整體構造和建筑外部考慮,可以使用智能建筑、建筑節能服務(主要為合同能源管理)、光伏建筑一體化(BIPV)。微觀的建筑節能行業主要是指具體的節能建材使用。首先,保溫隔熱耗能占總耗能的55%,是建筑節能的主要著力點;其次,采暖空調是建筑能耗的關鍵,要有效解決建筑圍護結構散失的能量和減少供熱制冷系統的能耗;最后,熱水供應和電氣耗能,占建筑能耗的比例也較大。
中國多數建筑未達國際節能標準
目前中國建筑用能中十分突出的問題是能源利用效率低,與相同氣候條件的西歐或北美國家相比,中國住宅的單位采暖建筑面積要多消耗50%~100%的能量,而且舒適性較差。與發達國家相比,公共建筑能耗也比較高。
此外,建筑圍護結構傳熱系數指的是建筑通過墻體、玻璃等圍護結構傳遞熱量的指標。這個系數越大,能量傳導越多,建筑的節能效果越差。國外主要發達國家的各項建筑圍護結構傳熱系數的標準比中國低。按照采暖度日數相當于北京地區的美國和加拿大來看,北京的屋頂傳熱系數是加拿大、美國的3倍,外墻傳熱系數是加拿大、美國的2倍,窗戶傳熱系數是加拿大的11倍、美國的15倍。可見中國建筑節能標準較低,未來仍有很大提升空間。
五大措施促中國建筑節能產業發展
第一,建立全面、綜合的激勵機制。該激勵機制也應涵蓋幾個關鍵因素:首先,激勵機制的補貼額度計算,應基于建筑能效提高的實際效果,而不是基于建筑節能的投資。另外,應根據不同建筑的節能效果對激勵機制進行分類,最好能基于指定的建筑能效標識體系。
激勵機制的制定還應該針對能夠引領市場的關鍵主體,建立一個客觀和透明的建筑能效評估標識系統作為支持。同時,其他激勵機制需要與建筑節能激勵機制保持協調。例如,針對能源生產企業的激勵機制應引導企業制定節能措施,而不是鼓勵它們投資于新建發電廠。最后,激勵機制必須公開透明且易于操作。
第二,推動政府自身建筑的節能示范。政府的綠色辦公建筑能帶來諸多益處。最顯著的是綠色建筑將減少政府的能源開支。同時,政府使用節能建筑將對企業發出強烈信號,引導設計公司、開發商和建筑承包商向綠色建筑的方向努力。最后,這還將刺激綠色材料供應商在規模和數量上的增長,并促進它們之間的良性競爭。
北京市目前正在改造政府機關辦公樓的采暖、通風、空調和照明系統,以節約能源;重慶市對各政府機關辦公樓也開展了類似的行動;深圳也于2010年完成了對20多座政府大樓的改造。
第三,積極培育建筑節能服務市場。要使建筑節能可持續發展,必須走政府引導、市場推動的途徑,必須看到雖然既有機關辦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節能改造、新能源建筑應用節能潛力巨大,但一次性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僅靠建設方、使用方或政府投入都難以承受。
而目前一些地方探索的情況證明,培育能源服務市場,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節能服務是一個可行的途徑,應加快合同能源管理的試點示范,通過試點積累經驗。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健全建筑節能服務體系,完善激勵扶持政策,形成適應市場要求的合同能源管理機制與模式,推進節能服務產業化。
第四,進一步完善建筑節能技術體系。做好建筑節能工作,必須結合當地氣候特征以及本土資源和產業現狀,按照因地制宜、經濟適用的原則,科學發展建筑節能應用技術,加快建立符合地方特點、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節能技術體系。
首先,加強建筑節能技術研究,組織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進行重點攻關,努力破解技術難題,引導和支持企業開發建筑節能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強化企業在建筑節能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
其次,篩選、提煉建筑節能適宜技術,避免節能技術應用出現“貪多求洋”的現象。
再次,及時制定建筑節能新技術應用的設計、施工、檢測和驗收標準,完善建筑節能技術標準體系,消除建筑節能技術應用障礙。
最后,落實建筑節能技術推廣和限制淘汰制度,提高墻體自保溫節能窗戶與遮陽、地(水)源熱泵供熱制冷太陽能熱水系統與建筑一體化等技術的推廣應用比例,杜絕淘汰技術和不合格產品的應用,確保工程建設遵循建筑節能標準規范,確保建筑工程質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