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展改革委近日正研究電煤價格并軌方案,終結電煤價格“雙軌制”有望進入實質性階段。此前,電煤雙方對于價格并軌存在著曠日持久的分歧,煤炭價格的低位運行剛剛讓發電企業略微喘了一口氣,目前元氣尚未恢復卻又要迎來“大手術”。
隨著合同煤與市場煤的差價收窄,甚至出現價格“倒掛”,發電企業似乎再無直接理由反對并軌。然而,發電企業是否能將“翻身”寄望于電煤價格并軌,并承受改革帶來的風險?根據記者多方調查,發電企業對此雖感無奈,卻依然能夠理性應對。
風險大于機遇
電煤價格并軌的消息對于發電企業來說,究竟算不算利好?
盡管近年來重點合同煤兌現率不斷走低,但不可否認的是,被人為限低價格的合同煤對于保障發電企業的正常生產和經營利潤功不可沒。
據了解,鐵路運輸量占據煤炭運輸總量七成以上,但除個別線路外,鐵路尚屬于壟斷資源,且煤炭主產區的鐵路運輸瓶頸持續存在。因此,運力分配也始終為煤電所必爭,重點合同煤連帶的鐵路運力也成為減輕發電企業負擔的重要緩沖。
手中有糧,才能心中不慌。分析人士指出,煤炭正是火電企業的“口糧”,其成本占全部發電成本的70%以上。尤其是在電價形成機制改革進展緩慢、火電企業對煤炭存在剛性需求且電煤價格持續震蕩的情況下,合同煤的存在有其必要性。
其實,即便是在看似便宜的發電企業重點合同煤談判中,火電企業也一直處于弱勢地位。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火電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煤炭企業多采取降低煤質、定量不定價以及重點電煤合同和一般電煤合同搭售等方式來變相提高電煤價格。
因此,最想在此次電煤價格并軌中看清形勢、作出準確判斷的便是發電企業,但發電企業普遍表示,對電煤價格并軌可能會產生的影響“看不清,很擔心”。
上述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一是看不清煤價走勢,擔心煤價再度上揚而再受重創;二是看不清電煤價格并軌衍生出的煤電聯動重啟,究竟將如何“動”,擔心2008年出現過的諸如聯動不及時、幅度不到位等問題難以解決。
對此,華北電力大學教授、能源與電力經濟研究咨詢中心主任曾鳴對記者表示:“企業的擔心完全正確。電煤價格并軌是"雙刃劍",目前風險大于機遇。”
他說:“事實證明,煤電聯動在我國目前情況下很難操作。要想做到,只能全方位改革現行電價制度。”
目前來看,發電企業的態度都較為理性。數家受訪企業均對記者表達了對于政策信號的理解和接受,但眼下推行電煤價格并軌對于發電企業來說究竟是福是禍,誰都“看不清”,企業普遍以“雙刃劍”來回應記者。
配套亟待跟進
電煤價格并軌是市場經濟發展、能源價格體制改革的必然結果,怎樣才能更好地完成此次改革?
業內人士表示,必須同步推進配套措施的出臺,以此保證發電企業的承受度,這是決定改革成敗的重要因素。大唐集團董事長劉順達就表示:“發展與改革、改革與政策必須配套。如果不配套,一定是災難性的后果。”
目前,發電企業最關心的是煤電聯動的問題。完善和及時實施百分之百的煤炭價格、發電上網電價以及與銷售電價同時聯動的煤電聯動政策,是當務之急。
幾家發電企業還據實為記者測算了其合同煤掛鉤的鐵路運力對于成本的影響,數額均高達幾千萬元。因此,對如何解決電煤運輸的難題,企業負責人均對記者表示,應實行“長協合同”。“長協合同”即在鐵路運輸制約解除之前,將所有電煤重點合同轉為中長期合同。
“煤改了,但電和運改不了。我也想不出什么好辦法,只能靠發電企業自身加強決策和管理能力了。”曾鳴頗為無奈地表示。
業內分析人士指出,對于一些媒體報道中將政府角色的介入視作“管制”的看法,其實并不符合實際。在記者接觸多家發電企業、深入了解電力行業后發現,電力領域對此看法截然不同。
如上述火電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他認為電力關系國計民生,即便在電煤價格并軌之后,政府也不應放棄其“看得見的手”的調控職能,反而應當加強對電煤價格的監管,在煤炭價格異常情況下采取必要的臨時干預舉措。
該負責人認為,如果不從“市場煤、計劃電”和電煤運矛盾的體制、機制性問題入手統籌提出解決辦法,僅實行電煤價格并軌,可能導致電煤供求更加混亂,對電力運行特別是中長期電力供需平衡帶來較大沖擊。
電煤價格并軌,是涉及電、煤、運、政府四方的博弈。許多發電企業表示,他們希望的只是“不要帶來更大的發展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