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金融危機時期,世界經濟發展緩慢,包括發達經濟體和我國在內的全球光伏產業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經營困難,甚至出現了企業破產倒閉現象。為緩解企業經營困境和就業壓力,德國光伏企業就中國光伏電池出口歐洲市場提出訴訟,歐盟委員會9月6日發布公告,決定對中國光伏電池發起反傾銷調查。在全球光伏產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下,限制中國光伏電池產品出口,不僅傷害中歐雙方產業的利益,還將破壞中歐光伏產業相互依存、互利合作的關系。為減少經濟損失,我國企業除在政府協助下采取措施積極應對外,還應加大對自身產業結構改造,盡快完成從低端產品向高端產品的升級,盡早擺脫受制于人的尷尬境地。
唇亡齒寒
此次歐盟對中國光伏電池發起的反傾銷調查,涉案金額高達200多億美元,折合人民幣近1,300億元,是迄今為止全球最大的單起貿易爭端。事實上,在再生能源產業鏈中,中歐雙方屬于“唇齒相依”的關系,無論歐盟最終對中國采取何種程度的懲罰措施,受損失的都不僅是中國一方。
近10余年間,中國光伏產業的終端產品得到了較快發展,尤其在產品性價比上占有很大競爭優勢。商務部數據顯示,2010年底,我國出口晶硅組件價格為1.70美元/W;今年8月,晶硅組件出口價格已降至0.7美元/W,不到兩年時間產品降價幅度接近60%。由于物美價廉,在歐洲光伏電站建設項目中,中國產品占有一定份額。但與此同時,由于歐洲再生能源市場比較成熟,中國光伏企業每年都從歐洲進口大量生產終端產品的多晶硅、銀漿等原材料及制造設備。商務部數據顯示,近年來,中國從歐盟國家進口的與光伏生產鏈有關的原材料和設備總額,累計已超過上百億美元,對歐洲光伏產業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中,任何一項產業都可能涉及多個經濟體的跨國供應鏈,一國企業在實行貿易保護的同時,很可能損害其連帶機構或分包商。此次歐盟若果真對中國企業實施反傾銷制裁,歐洲多晶硅企業以及光伏電池材料供應商、制造設備供應商等,都將失去中國這個大客戶;相關產業鏈上的上下游企業將面臨產品積壓或供應中斷的困難處境;歐盟國家數十萬光伏產業工人將難逃失業的命運;長期使用中國光伏組件產品的歐盟企業因難以找到同等質、價的替代品,光伏電站建設成本上升、能源消費成本增加都將在所難免。
此次貿易爭端還有可能讓歐洲失去年均新增裝機容量發展最快的中國市場。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透露,在“十二五”期間,我國光伏終端市場目標將從15GW提升至21GW,并計劃在2020年達到50GW。隨著規劃的逐步落實,中國在不遠的將來會成為全球光伏產業生產和應用大國。歐盟若對中國采取以鄰為壑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提振就業的初衷不僅不可能變為現實,最終結果會導致兩敗俱傷。
中國相關企業危機四伏
與此前美國對中國光伏產品的反傾銷調查相比,此次歐盟反傾銷調查立案范圍波及更廣。根據反傾銷程序規定和案情的復雜程度,歐盟委員會將在立案后的60天到9個月之間作出初裁,其間可能向被訴企業征收臨時性反傾銷稅。一旦最終被認定反傾銷,中國企業將面臨此后5年內被持續征收反傾銷稅的懲罰。
我國商務部資料顯示,歐洲是當今全球光伏產品的最大市場,也是中國光伏產品出口的主要地區,2011年中國光伏電池對歐出口金額為204億美元,占同期中國光伏電池出口總額的73%,美國市場僅占中國光伏產品出口總額的20%。據有關行業協會估算,目前,我國光伏產業出口直接從業人員超過50萬,帶動間接就業人口超過100萬。如歐盟最終裁定中國產品傾銷成立,將對我國光伏產業數十萬人的就業前景造成直接威脅,同時導致光伏企業逾3,500億人民幣的產值損失,銀行將面臨逾2,000億人民幣的不良貸款風險。
近些年來,一些國家為躲避貿易糾紛,紛紛采取海外建廠的方式擴大企業市場份額。鑒于我國目前光伏行業的負債水平,大規模到海外建廠不切合實際。當下涉案企業除采取措施積極應對歐盟反傾銷調查外,更應從長遠生存和發展的角度出發,認真規劃企業產品轉型,盡快開拓新的產業鏈條。
此外,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和品牌附加值是中國光伏企業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一些世界知名品牌因具有很高的技術含量而具有獨一無二的市場地位,反傾銷程序很難在此類產品上找到突破口,“中國制造”只有具備一流產品的國際信譽,才不會頻繁被其他國家的反傾銷程序困擾。
目前,我國已經有一批具有國際市場競爭力的光伏企業,全球新能源企業500強評審委員會公布的2011年全球新能源企業500強前50名中,中國光伏企業就有13家。但光伏產業是一個尚未完全市場化的產業,離不開相關政策扶持,金融機構應積極發揮融資杠桿作用,尤其對上游晶硅原料生產企業和下游光伏電站建設終端市場加大扶持力度,是推進我國光伏產業整合升級必不可少的環節。
歐美提振就業難一蹴而就
此次歐盟反傾銷的主要說辭是,中國產品擠壓了當地企業的利潤,影響了當地企業的生存和就業。歐盟統計局8月底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目前歐元區失業率為11.3%,歐盟27國失業率為10.4%,均高于去年同期;其中25歲以下年輕人失業率高達20%以上,歐洲就業形勢的惡化趨勢沒有絲毫轉變跡象。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日前發布報告預計,未來5年,歐元區年輕人失業率將繼續增長,一些重債國年輕人的失業率將超過50%。
“解鈴還須系鈴人”,對于深陷債務危機的歐元區來說,恢復經濟、提振就業需靠深度的結構性改革實現,貿易保護最多也只是畫餅充饑。近年來,歐美等發達經濟體國家為重振就業,紛紛呼吁“制造業回歸”,并宣稱要重構全球制造業競爭格局。但長期以來,發達經濟體國家在經濟結構(包括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地區結構等)上發生的變化,導致現有勞動力的知識、技能、觀念、區域分布等與“制造業回歸”的理念不相適應,發達經濟體的“結構性失業”現象不可能在短期內得到改善;歐盟近期提出的“新工業革命”理念,強調結構改革、技術創新、生產方式創新的新興產業發展和就業規劃,更不可能一蹴而就。
總之,全球經濟復蘇遲滯導致國際貿易形勢日趨緊張,經濟疲軟持續時間越長,國際貿易紛爭就越多,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就越大。世界貿易組織(WTO)近期發布報告表示,目前各經濟體之間發生的貿易保護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很難具體量化,很多國家都采取了改變進口許可證或監管規則的方式,而不再采用征收反傾銷、反補貼進口關稅等常規手段。事實上,自2009年歐元和美元實際匯率下跌以來,新興經濟體國家貨幣持續升值,歐美企業在無形中獲益,其競爭力已得到極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