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數萬億元規模的綠色建筑產業市場似乎要走入軌道,開始運行。8月中旬,財政部和住建部聯合發布的《關于加快推動我國綠色建筑發展的實施意見》指出,將通過政府補貼等方式,力爭到2020年綠色建筑占新建筑比重超過30%。5月,住建部發布的《“十二五”建筑節能專項規劃》(下稱《節能規劃》)則公布了各省市在“十二五”期間須達到的節能標準。
此外,為推動可持續發展和產業升級,自2012年4月起,國家發改委、住建部組織多方調研,制定綠色節能建筑行動方案。該方案7月形成初稿,并在各地征求意見,預計年內將發布。
節能建筑在國內一直面臨如何普及的挑戰,一家環境科技有限公司的高級工程師馮小立分析,開發商在地產項目執行過程中,經常因為資金和施工考慮,最后犧牲掉建筑原本設計的節能功能。
同時,消費者對節能建筑本來就概念不清,購房時也不介意是否為節能建筑。另一方面政府缺乏監管機制也是原因。
因此,盡管“十一五”規劃將推動節能建筑列為目標,但截至2011年底,城鎮節能建筑僅占既有建筑總面積的23%。
在政府熱、市場反應冷的同時,既有建筑節能改造的資金來源、改造工程執行的到位與否,以及后續維修問題如何歸責,正引起越來越多專家的擔憂。
對上海靜安區教師住宅樓于2010年因節能改造引發火災記憶猶新的建筑專家認為,在目前法規、技術和資金都沒有完整規劃之前,貿然推動大型節能建筑計劃,就如盲目追求經濟數字一般,可能帶來嚴重的后遺癥。
短期效益低
2000年以前建造的房屋,多未考慮節能問題,這導致目前中國民用建筑外墻平均保溫水平僅為歐洲同緯度發達國家的三分之一。
其中,最普遍使用的材料為冬冷夏熱的水泥,水泥的大量使用導致北方地區房屋對保暖需求的增加,同時,也提高了南方地區對空調制冷的額外消耗。采暖和空調已占建筑總能耗的55%左右。
根據《節能規劃》,夏熱冬冷地區新建綠色建筑目標預計達到10萬億平方米;另外,“十二五”期間城鎮新建建筑預期增加的40億-50億平方米,也將被列入節能建筑要求項目。
節能建筑若在設計時規劃得當,借由保溫外墻達到的效果,立即能反映在只需購買小耗量的暖氣和空調上,從而節省能源和資金。
但是節能議題在新建筑方面,并不受業主的歡迎。
一家美國建筑事務所的建筑師李文向《財經》記者解釋,現在國內市場上打著節能建筑銷售的地產項目不多見,因為在購房者的各項考慮因素中,節能通常不是決定性因素。反之,大部分消費者偏好裝滿玻璃、能看到風景的房子。玻璃面積越大,保溫效果通常越差。
北京以節能為主要銷售特點的地產項目,如當代萬國城MOMA,是分別通過水循環系統和地源熱泵(660個100米的深井)為住戶提供夏季制冷與冬季采暖的功用,達到建筑物內恒濕、恒溫的效果。
但這樣的系統造價非常昂貴,22萬平方米,750套公寓的建筑,造價高達15億元。與普通地板采暖系統加制冷系統相比,這個系統具有長期運行費用低、無入戶設備檢修維護、室內無運行噪音等優點,但是在項目銷售時,與同地段的房產項目相比,它并沒有因此而更受消費者追捧。
中國建筑技術發展研究中心高級工程師靳瑞冬指出,節能建筑現在面臨的主要問題就是節能工程和商業利益無法結合,以至于對消費者和地產商都沒有誘惑力。施工方很容易為了節省成本而改變設計,最后原本設計階段是節能的建筑,完成后變成了一般建筑。
位于北京東部的通州區新華大街南側的北京ONE樓盤,就是一處預期與實際有偏差的節能建筑。北京ONE定位于北京首座高科技低碳“氧”生住宅,總建設規劃用地106萬平方米,共分三期工程,由高檔購物中心、五星級酒店、5A級寫字樓和住宅組成。自2008年左右動工,迄今為止,兩期住宅工程已完工,并有業主入住,但其最初的規劃并未完全落實。
一位知情人透露,該項目定位為“生態住宅樓”,因執行過程中資金出現問題等原因,規劃中的一些節能設施被修改。
在節能建造過程中,開發商往往會在外部件上選擇國際知名品牌的優質產品,而內部核心部件選擇價格較低的產品,其原因“在于外部件是能看到的,容易用來宣傳,而內部件從外觀上是看不到的”。
2009年底,上述項目進行智能化節能建設,使用設備方面曾與一家國際公司合作,由于資金問題后改為選擇國內設備。從造價看,“選擇國外公司的設備,開發商支付每戶的成本約在近百萬元,而后一個選擇,其造價平均每戶只需10多萬元。”
目前國內樓盤的常見現象是,初始階段,打出節能的概念,并聘請國際優秀的設計師,做出比較好的設計,而在實際建設中將節能的規劃設計和施工縮水。
此外,上述知情人還指出,施工方在執行中監管疏漏,有時也導致無法達到預期的節能效果。
相比之下,歐洲一些國家對于監管較為嚴格。比如,在材料監理方面,如果材料不合格,就可能失去參與項目的機會。
倫敦奧運交付管理局(ODA)在委托工程時就規定,所有場館都必須使用至少25%的再生材料。這個要求在各項目場館執行者間形成了競爭:施工者爭相發揮創意使用再生材料。用10萬噸鋼材建設的“倫敦碗”,不但大量材料來源于用工業廢料制成的低碳混凝土,其較一般水泥的含碳量低40%,體育場頂環還都是用廢棄的煤氣管構筑而成(相關報道見《財經》2012年第20期“倫敦奧運的精打細算”)。
瑞士伯爾尼應用科學大學建筑學院院長博埃斯泰利(PeterBoeisterli),正參與云南昆明和河北保定兩地的節能建筑項目。他表示,從技術層面上,中國的材料制造商都已克服大量生產難題,大部分世界上最先進的節能材料都在中國制造。這些材料也多數出口至歐美國家。這也佐證了中國本土市場的需求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