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6月1日正式實施以來,將近兩個月的時間里,節能家電補貼政策受到的評價可謂“冰火兩重天”:前有政策出臺前后,圍繞國家265億元的財政補貼,認為它將會刺激消費,給家電行業帶來利好;后有當下的家電節能補貼“遇冷”,市場的反應遠沒有預期的火爆。雖然態度截然相反,但圍繞“節能補貼”意義的討論核心只有一個——拉動內需。但是,筆者認為,如果僅僅關注其在“拉動內需”上所發揮的效用的話,那么對這一新政策本身來說,未免將其意義簡單化了。
就受到評價的過程來看,無論是“利好”還是“遇冷”,節能家電補貼都不可避免地被拿來與“兩位前輩”——“家電下鄉”和“以舊換新”比較一番,先是認為和它們一樣,實施以后會帶動家電行業的整體增長。然而,一旦銷售疲軟,二者曾經為拉動內需所立下的汗馬功勞,又成了節能補貼“遇冷”的直接證據之一。
事實上,雖然此三者之間都有降低價格刺激消費的功效,但其出臺的環境背景卻大不相同。“家電下鄉”和“以舊換新”出臺之時,雖然爆發了國際金融危機,但對我國的經濟影響還沒有完全顯現,一方面國家投資4萬億以拉動內需,另一方面房地產行業也保持著較快的發展速度,這些無疑會在某種程度上帶動家電行業的發展。但在節能家電補貼政策出臺的今天,首先金融危機的影響已經顯現,而且又爆發了歐債危機,這使得我國經濟增速有所放緩;其次,一段時間以來,國家持續對房地產行業實行嚴厲的打壓與調控,使得樓市呈現疲軟之勢;最后,“家電下鄉”與“以舊換新”的相繼刺激,也提前預支了家電行業的部分市場。綜合以上因素,如果期望通過家電節能補貼達到良好的“拉動內需”作用,這個要求對它來說,無疑是非?量痰。
此外,三項政策意義的側重點也不盡相同:“家電下鄉”側重的是以產品低價的方式,打開農村市場,從而拉動家電行業的增長;“以舊換新”側重的是以提升廢舊家電價值降低新購產品價格的方式,加快居民對家電的“更新換代”;節能家電補貼側重的是以價格補貼的方式,促進節能家電的快速推廣。由于目前大部分節能家電的高價位運行,所以通過分析不難看出,前兩個政策都有“讓低價更低價”的效能,而節能補貼則在于“讓高價低一些”。顯然,對于追求性價比的消費者來說,“家電下鄉”和“以舊換新”在刺激購買上更有吸引力。因此,將“拉動內需”的效果與此二者相比,對節能家電補貼來說,不僅簡單化,而且不公平。
就受到評價的結果來看,通過家電行業增幅回落甚至虧損的現狀或者節能家電銷售“不給力”狀況,得出“遇冷”的結論,僅僅是從企業的角度來看問題,并沒有考慮到消費者所得到的實際利益。對于消費者來說,無論是之前的“家電下鄉”、“以舊換新”,還是現在的節能家電補貼,三項政策都有著一個直接的利好,那就是降低了所要購買產品的價格。正如前文所述,前兩項政策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讓低價更低價”的效能,能夠惠及更多的人群;而節能家電的高價運行使得它的消費者在定位上會有所局限。即便是有局限,但“讓高價低一些”的方式還是能讓實際的購買者得到實惠。
更重要的是,相較于一定范圍內的消費者得到實惠,節能家電補貼政策對于行業的意義更多。
首先,對于家電行業來說,單純依靠國家政策來拉動內需,刺激增長的時代已經過去。“家電下鄉”政策在打開農村市場的同時,使得相當一部分企業已經建立起三四級的銷售渠道,而且還讓一些中小企業也借機有了一定發展;而“以舊換新”政策,加速了產品以家庭為中心的升級換代,促進了家電在消費上的飽和程度。面對這種狀況,國家不適合再出臺以“低端、低價”的方式來刺激家電的大面積消費,而是將其交給市場,以促進企業的優勝劣汰。節能家電補貼產品的消費者定位,在某種程度上印證了這一點。
其次,即便是被認為的“遇冷”,對企業來說更是一個提示:價格依舊是消費者在選擇上決定性因素之一,在提升產品科技含量的同時,更要注重怎樣把價格降下來。這一點要向電腦、手機等生產領域靠攏,它們的科技含量越來越高,但價格卻是逐漸降低。節能家電補貼實施的產品種類,在某種程度上印證了這一點。
最后,家電生產廠家要不斷更新技術、升級產業鏈,逐步將一些高能耗的產品替換為對社會環境有利的節能減排產品。國家會持續走節能環保之路,工信部也對企業推行節能補貼政策提出了加快研發、產品升級的要求。另外,畢竟大部分家庭現在使用的還是“非節能產品”,當企業通過不斷提升其產品的科技含量,節能降耗的優勢能夠充分顯示出來的時候,節能家電的市場認可度必將大大提高。節能家電補貼政策所釋放出來的節能從生產領域向生活領域轉變的信號,在某種程度上印證了這一點。
綜合以上論述,無論對于消費者還是行業本身,節能家電補貼政策能夠帶來一系列較為深刻的意義,但絕不應該將其簡單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