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部近日在京召開2012年上半年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核查核算視頻會議。環保部副部長張力軍表示,2012上半年減排形勢不容樂觀,污染反彈。一些地方主觀上對減排要求有所放松,污染反彈、放松監管等現象開始抬頭。當前在GDP考核的指揮棒下,一些地方政府熱衷于吸引大項目、快項目,從而對拉動經濟、增加就業等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然而,大干快上的發展模式,使得不少地方在項目的選擇上,重發展、輕環境成為一個突出問題。
據人民網7月9日報道,筆者以為,要轉變部分地方重發展、輕環境的粗放式發展模式,不僅需要國家進一步強化節能減排的考核和約束,更需要地方政府轉變理念,仔細算算GDP增長的環境成本,從而切實轉變增長方式。
應該看到,當前GDP的統計存在許多局限性,掩蓋住了許多深層次問題。作為一個產出指標,GDP并不能表明為生產所支付的成本。為追求一定規模的GDP增長,投入多少固定資產投資和資金、消耗多少資源、對生態環境造成多大破壞、產出的使用壽命多長、對居民生活產生什么影響等等,GDP指標其實都無法揭示。
我國經濟增長帶來的負外部效應不斷顯現,GDP統計的局限性已經日益凸顯,公眾為經濟增長承擔的成本越來越高,這其中包括環境、健康、時間、心理等等,而其中環境成本尤為突出。
試問,如果要扣除環境成本,不少地方真實的GDP增速會不會大幅降低?從近些年的治污情況看,我國對淮河、太湖等大江大河大湖的治污投入動輒數十億元,甚至數百億元,但收效卻十分有限。要極大地改善我國的水、大氣和土壤等環境,其投入恐怕要以萬億級規模計算。
雖然經濟增長的環境成本難以準確估算,但公眾卻可以深刻地感知。由于環境惡化等原因,我國公眾健康呈現出逐步惡化的態勢。近年,我國就醫人次和住院人數持續增長。衛生部統計年鑒顯示:2011年全國醫療機構(不含村衛生室)總診療人次達62.7億,入院人數達1.5億人。與2005年相比,診療人次增加21.74 億,增長53.06%;入院人數增加8,114萬人,增長112.95%。
伴隨著快速增長的就醫人數,2010年我國衛生總費用達到19,921.35 億元,與2007年相比增加8,347.38 億元(未扣除物價影響)。短短三年內,衛生總費用增長了72.12%。
快速增長的醫療支出,侵蝕著居民有限的財富。公眾在用健康和金錢承擔著環境污染的成本。雖然公眾健康狀況與生態環境惡化之間的聯系尚缺乏具體的論證,但是其潛在的影響不容否定。
除了環境治理外,國家也高度重視節能減排工作,并對之進行了嚴格的考核。但當前一些地方政府對完成節能減排任務還不夠重視。在今年的兩會上,國家發改委官員就指出,2011年節能減排任務完成得不好,其中單位GDP能耗全年只下降了2.01%,沒有實現下降3.5%的目標;氮氧化物的排放,年初目標是下降1.5%左右,但實際結果未降反升,增長了5.73%。
各地需要意識到,節能減排絕非簡單的數字游戲,如果GDP的增長不能帶來真實財富的增長、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幸福感的提升,其意義必然大大折扣。
當前在“穩增長”的旗號下,一些地方投資熱情再度高漲。但無論如何,要把好環保關、算好成本賬。項目能上不能上,不妨先聽聽老百姓怎么講。發展經濟的初衷自然是好的,但發展的成果還需得到公眾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