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下滑的形勢中,中國政府重推新一輪刺激政策以求“穩增長”。除了重啟基礎設施投資之外,刺激消費是另一個重點舉措。幾百億元的財政補貼投向了各個產業,以“節能環保”和“惠民”的名義,而獲益的產業界又將迎來一陣狂歡。
這樣的刺激政策屢屢被使用,但其對真實消費的拉動,對經濟結構調整的作用,政府部門卻從不做具體評估,財政資金使用的效率和監督也無從談起。
事實上,2008年曾出臺的一系列“產業振興計劃”以及巨額的財政補貼“三大工程”,效果并不理想。這些財政補貼政策,有可能從產業發展創新的助推力這一初衷,淪變為精神依賴的鴉片。
“免費的午餐”
對于家電和汽車等行業來說,財政補貼是一場“及時雨”,因為2008年金融危機時推出的財政補貼政策剛剛過期,新的一輪又來了。
“過去幾年里,我們都在重復思考這個問題:補貼政策取消了怎么辦?”康佳集團的一位營銷人士對本刊記者說。這下,他又感覺輕松了。
5月1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安排財政補貼265億元,啟動推廣符合節能標準的空調、平板電視、電冰箱、洗衣機和熱水器,推廣期限暫定一年;安排22億元支持推廣節能燈和LED燈;安排60億元支持推廣1.6升及以下排量節能汽車;安排16億元支持推廣高效電機。
根據已經出臺的幾個行業的補貼細則,補貼的形式是價格補貼,即在實際成交價格的基礎上補貼買方。價格補貼是財政補貼中的“暗補”,補貼金額一般由銷售企業先墊付,再憑銷售發票和相關證明領取補貼。
從細則來看,從6月1日開始,消費者購買一二級定速和變頻空調、平板電視最高可享受400元補貼。如果是汽車的“以舊換新”,一臺最高則可獲得1.8萬元的補貼。
除了價格直補,減免稅也是另一種消費補貼方式。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在舊的補貼政策基礎上又推出了新的補貼政策,新政策規定,2011年至2020年,購買純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將免征車輛購置稅;在節能汽車方面,2011年至2015年,中重度混合動力汽車將減半征收車輛購置稅、消費稅和車船稅。
而相對于“暗補”,對于節能環保型產業來說,“明補”對于產業發展的影響作用更甚,即直接對產業上游環節的財政補貼。
在新能源和帶有“綠公司”光環的企業中,這種補貼數量甚至成了很多企業目前的主要利潤來源。地方政府在產業升級的口號中,大量的財政補貼就投向了這些新能源和新技術產業。
以LED產業為例,三安光電和德豪潤達大概是目前獲得財政補貼最多的兩家企業,這兩家企業在2011年的凈利潤增長率雙雙超過了100%,其中,政府補貼對于三安光電凈利潤的貢獻率達到90%,德豪潤達則為79%。
德豪潤達2011年的營業利潤為1.46億元,而利潤總額為4.52億元。其中,約3億元利潤為其子公司蕪湖德豪潤達、揚州德豪光電獲得政府“科技三項”補貼,以及蕪湖德豪潤達獲得高新技術企業認證導致所得稅稅率降低,同比少繳納了27.63%。而三安光電(包括其控股子公司)2011年獲得的第13份財政補貼,涉及的補貼總額為18.02億元。
那些針對企業的財政補貼形式多樣,包括財政補貼、財政獎勵、專項扶持資金、貸款貼息、設備補貼、電煤補貼等等。
促進消費?
低迷的消費和節能環保是政府推出補貼政策的依據,但其實際效果如何,是值得大打問號的。
家電和汽車產業之所以再度入選重點補貼行業,一個重要原因即在于今年1到5月的消費品市場統計數據里,家電產品的零售額增速排在倒數第一,汽車則排在倒數第三。
在過去的3年多里,情況并不如此,得益于2008年推出的“三大工程”(節能環保、家電下鄉、以舊換新)補貼政策,家電和汽車消費的增速一直保持著高于往年的增長數據。
如果從這一數據看,財政補貼政策對于刺激消費,無疑是具有“強心針”作用的;對于能夠在財政補貼中獲得優勝位置的企業來說,無疑是受歡迎的。
“補貼對于產業升級和拉動消費的引導意義還是積極的,雖然具體的補貼細則7月才出來,但對于LED民用市場的推廣還是有利的。目前LED的民用份額只有不到5%,LED燈的價格也比普通白熾燈和節能燈貴許多,但從低碳、節能的角度考慮,通過價格補貼,有利于市場的滲透。”德豪潤達品牌與市場部總經理楊斯羽對記者說。
不過,價格補貼到底能夠在多大程度上引導市場的消費,實際情況卻并不令人樂觀。以LED行業為例,根據業內的估算,22億元的財政補貼在價格上的反映可能會拉動產品15%~20%的價格降幅,但實際上,LED照明產業價格變化很快,3~6個月價格就會下調一次,“補貼的引導作用更大過于實際意義”。松下電器(中國)有限公司光源營業企劃翁一鵬指出。
以一只7W的LED燈泡為例,去年可以賣40元至50元,今年只賣20幾元,一些小品牌產品甚至只要10幾元。這個降幅遠遠超過業界預期的15%~20%的降幅。顯然,這樣的價格降幅不用財政補貼,市場競爭也可同樣達到,財政補貼反而可能會扭曲市場價格體系。
這些財政刺激政策,雖在短期內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內需,但藥效也隨著政策的退出而快速消失。以家電業為例,從2008年至2011年白電市場呈現向上拋物線式發展,其中2010年達到拋物線頂點,白電市場零售額總規模達2492億元,增長了25.4%;到2011年市場增速放緩,零售額總規模2734億元,增速為9.7%,相較2010年回落15.7個百分點,市場需求明顯放緩。
在汽車行業,到2009年底,中國汽車銷量達到1364萬輛,同比增長46.2%,一舉成為超過美國市場的全球第一大市場。2010年,購置稅政策力度降低,從原來優惠50%,下降為優惠25%;汽車下鄉和以舊換新政策延續到2010年年底。當年汽車銷量達到1806萬輛,同比增長32.4%。
在上述政策取消之后的2011年,中國汽車市場銷量增速下滑,同比僅增長2.5%,為13年來的最低增速。2012年前4月,汽車銷量642萬輛,同比下降1.3%。其中4月份環比下降11.7%。
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則面臨的是另一種“拉不動”的狀況,根據公開數據,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財政部50億元的補貼預算,并未啟動新能源汽車私人購車市場;補貼試點一年后,僅發出約1億元補貼,只用到預算2%。
“消費者也會理性的,補貼額度如果太小,拉不動,太大,國家財政負擔就大了。”前述康佳集團人士說。
對于這種刺激下的消費波動,美的制冷家電集團中國營銷總部副總裁王金亮即指出,“過去3年整個白電行業連續保持了年均20%以上的增幅,而空調年均增幅甚至達到40%以上,這其實并非正常的市場表現,而是政策紅利刺激的結果,在政策紅利逐步退出后真實的市場情況顯露出來。”
產業扭曲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產業發展中的財政補貼在短期內可能扶持了企業,刺激了消費,但如果長期使用,可能反而扭曲產業結構,導致腐敗、低效率和不公平的市場競爭。
在過去4年中,“三大工程”、“金太陽工程”所暴露出來的問題足以為這種財政補貼提供反面的鏡鑒作用。財政補貼或許在某種程度上能對新產業發展有鼓勵和引導作用,但如果形成路徑依賴,則是鴉片無疑。
在2008年出臺的家電下鄉補貼工程中,大量的騙補情況為媒體所披露,如空調節能惠民補貼政策實施之初,占據市場銷售規模70%以上的四、五級能效空調庫存,幾乎在短短3個月的過渡期內全部消失,能效虛標(低能效冒充高能效)現象頗為嚴重。海信集團董事長周厚健就公開指出,能效虛標已成行業潛規則。
而根據道農研究院發布的《中國綠色公司百強報告》,“2010年7月,美的集團在高效節能空調推廣過程中存在嚴重的弄虛作假的問題,上市公司的公開信息顯示,單美的空調就已從‘節能惠民工程’中騙得了高達8.4億元的財政補貼。”
原來為拉動消費而出臺的政策,最終卻可能演變成結構調整上的惡果,大量處在被競爭淘汰邊緣的中小企業從中尋得做假機會,進行大量的騙補。導致的一大現象是由于部分家電生產企業關門倒閉,造成“下鄉”產品有人賣無人修,售后服務成了老大難問題;在以舊換新之后,原本已經無以為繼的許多家電回收小作坊卷土重來,擠壓影響了行業“正規軍”。
這也導致今年新政策出臺之后,空調年銷量低于10萬臺、彩電年銷售低于50萬臺的小企業直接被排除在補貼范圍之外,使得節能補貼更傾向于大企業。
如果這是市場自然競爭淘汰,中小企業無話可說,但涉及財政補貼的分配,這又會引來不公平競爭的指責。在此次補貼政策中,因為有“年銷售量不少于1萬臺”的規定,就有部分實力較弱的空氣能熱水器企業抱怨,此次節能補貼新政對中小企業不公平,這些節能補貼最終只是流到產業的領軍企業手中。得不到國家的節能補貼,不僅意味著得不到經濟效益,更意味著得不到國家的認可,在政策的引導下,中小空氣能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將顯得更加弱小。
巨額財政補貼帶來的另一個不良后果是,由于受不真實的“內需”影響,企業決策判斷失誤或者盲目快上,加劇了這些節能環保行業的產能過剩。從新能源產業到LED產業,都面臨著結構性過剩的局面。在政策刺激和財政補貼中,資源錯配,地方政府和企業都拼命地爭項目、爭補貼,進行圈地和重復建設。
而當真實需求顯露之時,剩下的可能就是一地雞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