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之而來的政策和商業熱潮是之前人們不曾預期到的。哥本哈根會議前為表達中國政府與會的誠意,中央領導人對未來一段時間中國的碳排放政策從戰略到實施層面都做出了一些承諾,盡管看上去,這些承諾距離達成一致的談判目標尚有距離,但其所逐漸顯現的國內效應卻絕對不容忽視。
據中國碳排放交易網6月19日報道,在這個承諾的基礎上,配合四萬億經濟刺激計劃的出臺,大量對低碳產業的鼓勵政策、資金支持、行政約束等忽然之間出現在各級政府的文件中——你不得不承認,在某一領域動員資源的能力上,我們一直保持著讓國外同行無比羨慕的速度和效率。
2010年,中國在能源領域的投資,達到創紀錄的544億美元,而同一時期排名第二的德國是412億美元,美國只有340億美元。在太陽能、風電等領域,中國的發展勢頭根本就是無法阻擋,在2010年之前的4年,風電在中國的增長率近乎百分之百,而太陽能板的全球最大廠商的前12家中,有4家來自中國大陸。
即便如此,我們可能也還是低估了中國在未來低碳市場中能夠發揮的作用。在這樣一個相對比較新的領域,中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反而不是最大的,尤其在市場需求和制造能力上,中國更是擁有絕對的未來優勢。在新領域的競爭中,通過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彌補技術上的不足,則完全有可能在未來的競爭中,占據重要的一席之地。
另一方面,看似并不積極的美國政府,卻同時又出臺了各種激勵政策,促進美國低碳技術升級和碳金融的發展,推動建立大型國際碳交易中心,投入巨資在碳領域進行研發,并且鼓勵將美國的這一整套體系向全世界推廣。這不由得讓人想到,關于低碳美元的傳說,很可能是真的。美國在低碳經濟領域,表現出明顯的利益企圖和精確的國家算計,讓很多國家感覺不滿。
反觀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新興工業國,在氣候談判和低碳經濟增長領域的熱情明顯高于部分西方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