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改委稱,實施階梯電價對多數人無影響。6月起,居民生活用電階梯電價將在全國推行。針對階梯電價被質疑“只漲不降”,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稱,階梯電價原本在設計上就是有升有降的,并非只升不降。該負責人稱,實行階梯電價后,對絕大多數居民沒有影響,而部分低收入群體還可能減少電費支出。
據《濟南日報》5月14日報道,對此,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表示,居民階梯電價原本在設計上就是有升有降的,并非只升不降。顯然,發改委的回應無法消除市民對階梯電價“只漲不跌”的質疑,“對多數人無影響”的回答也同時肯定了“對少數人有影響”,而這些所謂的“少數人”到底哪些群體?階梯電價實施后,其中的利益又將任何分配?到底新的電價收費方案實施后將觸動誰的蛋糕?筆者對這些問題有自己的一些看法。 在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司長曹長慶的發言中,可以看出電力部門并不是唯一的收益者。“具體到經濟利益的調整,由于此次階梯電價主要著力于建立機制,電價調整增加的收入不會完全留給電網企業,而主要用于三個方面:一是彌補節能減排等環境成本增支因素,主要用于補償電力企業脫硫成本;二是用于居民用戶電表改造支出,階梯電價政策出臺后,將規定電網企業不得再向居民收取電表改造費,支出的成本由電網企業承擔;三是彌補由于燃料成本上漲增加的電網企業購電成本,緩解發電企業經營困難,保障電力正常供應。” 通過以上一段講話,利益分配的三方面就非常明顯了。首先,階梯電價收益人是電力企業。從上游來看,由于煤價的不斷上漲,電廠的“虧”聲也越來越響。但是,其中也有一些企業一面對外喊虧,一面對內利潤升高,伸手向政府要扶持的同時,企業內部高年薪、高福利依然我行我素。企業對其運營成本和年度收益遮遮掩掩,公眾看不清道不明的為何要承擔其所謂的脫硫成本?對于階梯電價而言,該漲該跌或許只有企業自己心知肚明。 其次,電價調整后的利益用于電表改造支出。雖然就表面而言,居民像是占了很大的便宜,但是筆者仍然存在一個疑問。電表改造的費用同樣是進入電網企業后,再運用在改造工程中,這便給予了這些企業自主支配這筆錢的空間。而企業如何支配,購買什么價格的電表,擁有多大的人力成本,這對于公眾來說,又成為了一筆糊涂賬。“少數人”負擔了電價上漲,是不是也應該讓這些“少數人”知道自己的錢是如何花掉的?隨后的透明制度應該完善。 最后,彌補由于燃料成本上漲給電網企業帶來的購電成本。這一點就更明確不過了,這筆錢給了央企,給了電網公司。而在階梯電價方案的聽證中,主要由發改委和物價局等價格部門組織實施,電網企業和電力企業卻選擇冷眼旁觀。沒有參與其中,卻分得一杯羹,在一定程度上講,在特高壓之后,人民和政府又一次為央企買了單。 回看階梯電價,官方給予了這樣的回應:其中第一檔電量按照覆蓋80%居民月均用電量確定,為基本需求用電,價格不做調整;超過這檔按0.05%加收,再超過按0.3%加收。由于各地在聽證中對第一檔的用電量標準不一,最高的每月達260度,最低的為120度,這使很多家庭的實際用電量可能會超出基本用電量。僅就電價而言,即使超出基本用電量,每度電也就多收5分錢,全年加起來不會超過一百元,對居民生活確實不會產生什么影響。 但是,在當前一個通脹時代,大部分原料和商品價格都在上漲,如果每個方面都比原來多支付幾十塊錢,那加起來也就不再是一個小數目了。而且筆者認為,在理論上不受影響的80%以外的20%居民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小微企業。由于這些企業在創業初期沒有充足的資金,所以只能選擇租用民房辦公,其中以服務業和IT業為代表。如一些小微型電商,一戶120平米的民房內,十幾臺電腦一開就是12個小時,用電量遠遠超過三檔標準,這無疑給這些個體或私營商戶額外帶來了不少成本負擔。又如一些建在居民樓內的小飯桌,成本的升高必定帶來收費標準的提高,對于那些必須依靠小飯桌的市民來說,則只能接受漲價的現實,連鎖反應可想而知。 筆者認為,電價升高或降低只不過是一個最直觀的指標。施行階梯電價的本意是好的,為了倡導節約用電,為了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但是具體實行時則該考慮周全,有漲有降。就像農村家庭用電少,那農村的電價就要降低;小微企業對社會有所貢獻,雖然用電多,但是價格也將該適當降低。但是按照“階梯電價”方案,第一檔電價保持不變,第二檔、第三檔的電價都有所增加。這樣有漲卻沒有降,最終不能讓所有群體都可以欣然接受。國家需要建立一個利益相關方參與互動、博弈充分的價格形成機制,使企業利益與民生改善不再矛盾,形成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