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碳排放權交易今年6月底成交額突破億元大關,誰在“買碳”和“賣碳”?深圳排放權交易所目前有管控企業(yè)635家,機構投資者20多戶,個人投資者700余戶,分擔不同角色。8月8日,國家外匯管理局正式批復同意境外投資者參與碳排放權交易,深圳成為全國首家向境外投資者開放的碳市場。
境外投資者關心信息披露
9月5日,境外投資者參與深圳碳排放權交易政策落地,境外投資者可以外匯或跨境人民幣參與碳交易。首單境外投資者交易由新加坡和香港環(huán)保公司完成,共成交2萬噸深圳碳排放配額。
前海方面評價,境外投資者有先進交易和管理經驗,有助進一步發(fā)現(xiàn)碳價格信號,實現(xiàn)節(jié)能減排目標。下一步,深圳排放權交易所將引進更多合格且有實力的境外投資者,并以此為藍本,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推廣到前海其他要素市場交易。目前有意向參與交易的境外投資者有B P、殼牌等機構。
“我們希望一旦游戲規(guī)則定了,就不要改變。”境外投資者代表新加坡Ginga Evironm ent的張女士表示,自深圳碳市場啟動,該公司就一直關注,深圳碳市場規(guī)模雖小,但市場有活力,“作為市場參與者,希望能在合理機制下,有更透明的市場,給投資者帶來信心,增加參與積極性,創(chuàng)造全新碳市場。”
建立碳市場目的是通過碳交易實現(xiàn)節(jié)能減排。深圳碳市場于2013年6月18日在全國率先啟動,是目前配額流動性最高、交易額最大的二級市場,并于今年6月27日成為全國首個成交額突破億元大關的碳市場。“去年交易量不高,投資者也比較少,很多處于觀望狀態(tài),今年以來投資者明顯增多。”深圳排放權交易所一經紀會員單位工作人員表示,今年臨近7月的履約期交易活躍。交易所數據顯示,履約期前三周成交量占一年總量的60%-70%。
因企業(yè)早期不熟悉碳市場,碳交易市場冷清,而個人投資者則比管控企業(yè)、機構投資者更早更積極參與。因此,活躍深圳碳市場,700余個人投資者作用至關重要。深圳2013年上半年有一半以上的成交來自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
排放權交易所方面透露,深圳第二筆碳交易就由個人投資者成交,以每噸35元成交1000噸。一個被廣為流傳的案例是,一位史姓80后個人投資者成為深圳碳交易獲利第一人。他在去年7月以30萬元買下7000噸碳排放配額,9月以均價65元賣出5200噸配額,獲利10萬元后停止出售,并把沒賣完的1800噸碳排放配額捐出去,目的是為了支持深圳碳減排。
金融產品亟待創(chuàng)新
相比全國其他試點,深圳碳容量配額最小,一年只有3000萬噸。“量雖小,可我們的流動性卻是最好,市場化程度高。”深圳排放權交易所總裁陳海鷗介紹,深圳2013年6月最早啟動碳市場,2014年5月推出碳債券,7月完成全年履約,“從結果方面來看,自2013年到2014年6月止,碳交易配額的流動性率為5.41%,是一般碳交易市場平均流動性率的5倍,市場活躍。”
引入專業(yè)化機構、激活碳金融,是未來碳市場發(fā)展的趨勢,也是爭奪國際定價權的必經之路。陳海鷗表示,交易所正往碳金融創(chuàng)新產品方向努力,“如推出碳債券、碳配額金融產品,還有衍生產品。”今年5月,國內首單碳債券———中廣核風電附加碳收益中期票據在銀行間交易商市場成功發(fā)行。
交易所方面期待,充分利用前海先行先試優(yōu)勢,吸引更多有實力的境外投資者,并為其他金融創(chuàng)新帶來更多條件和探索。交易所方面透露,今年下半年將從三方面增強碳交易市場的活躍度。一是引進境外成熟的碳市場投資機構,可為碳交易市場提供專業(yè)的技能、具體的分析和市場操作的方式方法;二是和世界銀行國際金融公司(IFC)合作,共同設計創(chuàng)新性的碳交易產品,幫助管控單位規(guī)避價格風險,實現(xiàn)碳資產保值增值;三是推出配額托管交易機制,幫助企業(yè)更高效率地管理碳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