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NREL)與麻省理工學院(MIT)聯合公布的一份報告顯示,隨著創新科技進一步發展,中國光伏優勢有望在全球復制。報告稱,中國目前在光伏生產市場的優勢并非傳統認為的較低勞動力成本,而是其龐大的生產規模,因為大規模帶來多方面的供應鏈優勢。
報告還表示,倘若其它市場能夠實施足夠的創新型技術,那么中國有利的市場條件完全可被復制。
目前,這份名為《光伏制造領域地區趨勢驅動力評估》的報告受到美國能源部的資助,并已發表在同行評議的《能源與環境科學》雜志上。
與傳統觀點不同,該報告認為中國的主導地位與廉價的勞動力成本關系不大,而是源于生產規模的優勢,這一優勢足以消弭通貨膨脹及投資風險等特定國家因素。
令人鼓舞的是,報告發現中國優勢絕非“遙不可及”。通過投資創新型技術、全球供應商開發、零補貼部署及制造平價,其它絕大多數地區完全有復制中國“輝煌”的可能性。
報告指出,晶體硅太陽能電池技術的進一步拓展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投資,而投資增加能夠提高制造商擴大規模的可能性,最終結果肯定益處多多。
NREL資深分析師AlanGoodrich表示:“經我們的分析研究發現,投資研發不僅有利于擴大全球光伏部署范圍,還可為美國制造商創造機遇。來自太陽這一具有成本競爭力的清潔能源的發展步伐遠未終結,其增長空間完全可稱為‘不可思議’。”
美國能源部能源效率與可再生能源部門秘書長助理DavidDanielson表示:“技術研發有助于美國在全球光伏供應鏈上贏得更大市場份額,而技術進步的核心就是創新。我們認為創新不僅僅有利于光伏產業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還適用于其它高科技高價值清潔能源技術,更是21世紀美國制造商在激勵的經濟競賽中處于主導地位的核心驅動力。”
報告作者采用行業驗證的成本模式獲得中美制造的單晶硅電池最低的可持續價格(MPS),主要用于評估一家全球制造企業如何選擇工廠地點。
基于組件、硅片及電池的生產成本差異等條件,研究人員預計中國制造商較美國制造商MPS優勢高出23%(不含運費)。他們總結道,規模與供應鏈優勢令中國制造商的MSP優勢突出。
然而,這些優勢絕非中國固有,如果規模相當,其它地區亦可復制。
報告作者之一TonioBuonassisi表示,為了激勵美國資金大規模進駐光伏制造領域,該技術必須是低成本、零補貼且具有真正的創新性。
Buonassis補充道:“‘圣杯’是一種具有創新性的光伏組件,不僅效率高,成本低,還具有毋庸置疑的可靠性。目前您所購買的光伏組件也許具備其中的部分優勢,但絕非全部。由此可見,無論是在價格和規模方面,實用型技術創新是加速光伏發電與傳統能源銜接的關鍵驅動力。”
“為了所有國家的利益,這一共同的目標即利用我們的互補優勢展開海外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