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惠于LEDTV背光市場明顯回溫,臺系LED芯片廠Q2進入傳統旺季后,營收成長強勁,但因產品結構、生產效率等方面調整不及,以及兩岸LED芯片價格廝殺戰并未停歇,多數臺廠仍維持虧損狀態,惟獨晶電第2季合并營收達新臺幣60.7億元,稅后凈利3.46億元,穩坐獲利寶座。
據悉,盡管LED市場回暖呼聲一浪高過一浪,但是,行業競爭也愈演愈烈,要想從中獲利實屬不易。LEDinside有幸專訪到臺灣晶元光電在中國大陸的子公司——晶元寶晨光電(深圳)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俊博先生,請他介紹公司近期的經營之道,并就LED產業的發展趨勢分享自己的見解。
實行“晶元芯”的本土化發展策略
晶元寶晨光電(深圳)有限公司(LUXLITE),由臺灣晶元光電股份有限公司(EPISTAR)于2009年主導創立,為EPISTAR芯片在中國大陸的唯一官方銷售渠道。秉承EPISTAR品質精神,晶元寶晨勵志將“晶元芯”的本土化發展策略傳遍中華大地。據王總介紹,當前,晶電的LED外延片總體產能大概有60多萬片,其中,中國大陸市場占三成左右。從應用類別來看,背光類(含TV、Monitor、手機)占到40%,照明類占到30%。為實現“晶元芯”在中國市場的快速散播,晶電在廈門、常州、山東等地都建立了從LED外延片到芯片的完整制程,以踐行本地生產的理念。同時,著眼于中國市場的龐大需求,晶電也將繼續投入更多的力道在大陸市場,尤其是應用到照明領域的芯片產能上,并與當地的企業合作,積極卡位本地市場。
而要想在市場上站穩腳跟,必須得有一技之長。王總表示,晶電的競爭優勢首先在于,產品品質的穩定度。當前,LED產品質量良莠不齊,但是很難從外觀上一眼就識別出品質的好壞,必須要經歷一段時間,用到一定數量,達到一定程度后,效益才會顯現。基于此,晶電設計出獨有的“Co-activation Service”服務模式,與客戶協同設計開發提升產品性能,解決工程端與應用問題,并追求完美的品質控管水準。
與同行相比,晶電產品的出錯率會相對低,良品在其他耗材方面相對減少,庫存的出錯率也較少,因而,客訴的幾率也會相對減少。在產品的穩定度和整個庫存的控管上,是一個比較大的優勢。其次,晶電的產品線相對齊全,在專*布局上面,也有跟國際大廠進行專*的交叉授權,以避免紛爭,從而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專注在產品本身的研發和推廣上。
專注產品性價比的提升,應對微利時代挑戰
當前,LED芯片產能過剩已成定局,跌跌不休的價格趨勢,讓芯片行業步入了微利甚至是無利時代。王總認為,“價格波動是我們沒有辦法操控的,因為它是供需的問題,但是供需問題跟產業的整個發展會有聯系,當產業慢慢地由開始,到爆發期再到成熟期的時候,整個競爭者家數會變少,因為中間會有人被淘汰掉,在這個殺戮的過程當中,一定是微利的,只有產業發展到比較成熟的時候才會有相對穩定的利潤出現。我們能做的,第一就是要精進技術,提高生產的良率,第二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有附加價值的東西。”
而隨著背光市場需求的日趨飽和,不少廠商紛紛轉投LED照明領域。王總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如果想在短期內占到市場份額,其實并不難,只要價格殺下去,單子就能接到,但是要在供過于求的狀況之下,長期生存下去,是比較困難的。當前,行業正處在不斷地整合的過程中。在6月份光亞展的時候,大家都在瘋狂地鋪設渠道,我覺得殺戮才剛剛開始,在未來半年到一年內,將會聽到更多倒閉洗牌的訊息。而洗牌也是產業發展的必經階段,正如顯示屏行業,急速地倒閉,倒到一定程度后又會趨于穩定,而現在已經殺得差不多到達臨界點。傳統的照明行業也亦是如此,當初做節能燈的時候,開始有幾千家在做,洗到后來大概就剩下幾十家。同樣地,LED照明行業的洗牌也在加快進行中。在此進程中,有一定的技術含量、資金和市場布局以及規模量的企業,存活的機會比較大,不然就要具備有自己的特色。我們的想法是,不急功近利地去爭一時的營業額,而是會選擇合作伙伴,一起持續長久地走下去。”
對于合作伙伴的選擇,王總透露,“在深圳的子公司會偏向于尋找封裝廠合作。如果以整個公司的架構來看,除了封裝廠以外,可能會和終端的客戶有聯系的動作。原因在于,我們需要知道未來照明真正想使用的是什么樣的東西;芯片有很多設計上面必須要和整個電控架構,以及整個燈的組裝架構做連接的動作,所以除了封裝廠以外,我們也會去接觸終端應用廠商去了解他們的需求。比方說,在做電視背光這一部分,我們不只是認識封裝廠而已,還要了解認識到背光模組廠和品牌廠的想法,比如說,從側下進光的電視到直下式的電視,其實使用的芯片特性是不太一樣的,所以說我們需要先知道到底他們的設計方向是怎么樣的。”
談及未來照明類芯片的價格走勢,王總認為,“照明類芯片價格的下降幅度要視供需而定。我認為不是有下降的空間或必要。從終端產品來看,應該不僅僅是產品單價的下降,而更應該關注產品性價比的提高。比方說,我要做燈管,設定它一個燈管出廠價就得20塊,那你芯片可以分到多少錢,這件事情在未來會有一項硬指標,你芯片分到多少錢不代表單位價格的下降,但會意味著性價比一定要提高,至于這個節奏會走多快或是怎樣進行,目前尚難預測,但是,我認為一定會達到那一步,只是時間而已。因為LED要成為普羅大眾的家居照明或者是生活必需品,這種趨勢就無可避免。我不一定要降價,但是,我要提升我的技術能力,去考慮如何讓芯片在單位面積里面能夠發出更多的光,所有的東西都要圍繞著性價比提高這件事打轉。”
因時制宜定補貼,規范標準促發展
當前,我們可以注意到,光伏產業發展的經驗教訓促使中國政府慢慢地收緊對LED產業的鼓勵性政策,行業的發展漸趨理性。王總對此表示贊同,“補貼的形式應該要改一下,現在再補貼上游,是沒有太大的意義了。要實現LED照明的普及化,就要補貼到對老百姓有用處的終端產品上。就如日本,早在兩年前就出臺過這樣的政策:只要你的燈具經過國家認可的能效范圍的檢驗,你就可以拿到補貼的分級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