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十一五”的建設大潮之后,我國水污染治理行業從2010年起即呈現出發展趨緩的態勢。
據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水治理委員會近期發布的行業發展報告,2012年,我國水污染治理市場銷售收入出現較大幅度下降,年平均增長率首次出現負增長,全年國內銷售總收入約減少8.5%。
水污染治理行業首次顯現的負增長,一方面源于近期國內外經濟形勢表現出下行趨勢,地方政府資金缺口進一步加大,投融資環境出現了新的變化,甚至在水污染治理工程的部分領域,普遍出現了在建項目停工和計劃項目暫緩建設的情況;另一方面,依照我國五年計劃的實施慣例,“十二五”計劃中的項目實施仍處于計劃調整和下達階段,新增項目的市場擴展還沒有真正顯現。
或許,這是我國環保產業發展歷程中遇到的第一個低谷,不僅僅是一種暫時性的市場經濟發展表現,可能還預示著行業將由快速增長向緩和性增長、從重建設到重運營的模式轉變。
值得一提的是,在工程設計施工、產品制造和資源化綜合利用等領域的銷售收入均出現不同程度減少的同時,設施運營服務的銷售收入表現為繼續增長,增長率為27%,可謂一枝獨秀。
在這些運營項目中,城市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運營服務占據主導地位,各項經濟指標均遠大于其他設施運營服務。而工業廢水處理設施運營服務明顯較弱;自動連續監測設施的運營服務的項目數居多,但收入額只占總數的2%~3%。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一是國家對城市污水處理設施運營服務的導向要遠強于工業廢水和自動連續監測設施;二是工業廢水處理設施專業化第三方運營服務的機制建立仍需完善,對自動連續監測設施的運營服務目前還重視不夠。
市場正逐漸向下滲透
城市生活污水仍有市場空間,熱點正轉向小城鎮和廣大農村村鎮
報告顯示,由于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發展不平衡,中西部城市、中小城市、縣城以及建制鎮設施水平仍需提高,所以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的剩余空間仍然不可小覷,新增設施市場會在上述區域密集呈現。
從東部向中西北部,從省會城市、一線城市到二線城市,水污染治理市場正在逐漸向二三線城市和村鎮滲透,訂單規模變小,而訂單數量增加,單個項目遍及效應出現遞減。
在小城鎮、農村污水處理領域典型的案例是北京桑德集團將自主研發的“SMART小城鎮污水處理系統”應用于長沙縣16個新建村鎮污水處理項目,江蘇商達公司在無錫建設40個太湖農村生活污水處理項目。
工業廢水處理園區化
技術含量、附加值高的工業廢水處理市場特別是園區廢水處理市場正在成長
工業園區正日漸成為各地產業發展的主要組織形式,其污水處理技術、運行管理體制等也面臨頗多挑戰。專業企業的介入正在越來越多地被企業、地方政府接受,技術含量、附加值高的工業廢水處理市場特別是園區廢水處理市場正在成長。
目前,一些積累了綜合實力的水務企業已經開始轉向工業園區廢水領域。法國威立雅等環境“巨頭”在中國市場也將重點瞄準工業領域,威立雅計劃將中國市場工業領域業務比重提高到50%。
裝備制造仍處三流水平
目前支撐我國水處理的裝備90%以上都存在故障多的問題,現有科技創新體制急需改變
“總體來看,我國水污染治理在技術工藝上,基本與世界同步。我們保持著在技術創新的前沿,有些技術我們走在世界前面,有些技術我們稍微在后面一步、半步。”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水污染治理委員會秘書長王家廉在近期舉辦的第十三屆國際環保展上接受采訪時表示。
不過,王家廉也坦言,在裝備制造領域我國與其他發達國家仍有不小的差距。“我們還處在三流水平,即產品基本可用。所謂基本可用就是可能在質量和可靠性上稍微差一些,壽命稍微短一些,故障率比別人高一些,但特點是價錢便宜。”他認為,目前支撐我國水處理的裝備90%以上都存在故障多的問題,有待提高。主要原因在于國內設備行業受制于利潤率太低,企業沒有精力和資金投入到科技創新。
“2012年,全國科技計劃資金投入已經超過1萬億,數字不小,但下一步如何把這些資金用好、用活、用得恰到好處,這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王家廉表示,目前的科技創新體制一定程度上妨礙了技術創新,現有政府單方面立項目、審項目、批項目的做法急需打破,以防范被利益集團綁架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