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電信運營商封閉了多少年的VOIP市場,就在這短短兩年間被微信輕而易舉的繞道而行。當初無論運營商管道化的討論多麼的積極和深入,都不及這顯而易見的一擊來的明顯和痛楚。毫無理由,各種批評迎面而來:網絡壓力加大,無緣硬件創新,自營業務思維停留在SP時代,封閉體系岌岌可危,規模個性難以兼顧。微信被看成了傳統運營商管控模式VS新興互聯網開放模式的典型案例和中國社會與政府管理方式轉型的一個縮影,被津津樂道。
100多年來電信業賴以生存的語音業務收入已發生根本性動搖,日趨免費化。大量OTT業務讓傳統電信運營商的增值業務不斷貶值和邊緣化。而爆炸式增長的數據業務耗盡了網絡資源,卻不能帶來相應的收入和回報。
科技進步的力量對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推動和變革并不是第一次,當然也絕不會是最后一次。這種力量在推動電信體制一步一步改革發展同時,中國電信內部也在各種新舊交互的力量中,探尋去電信化的路徑。
進入企業級市場
根據國家網絡信息安全技術研究所軟件安全評估中心2013年5月統計的數據,截至4月1日,蘋果APPStore、谷歌Google Play、微軟MarkePlace和諾基亞OVI四個官方應用商店的應用總數超過213萬,我國活躍的23家Android非官方應用商店的應用總數也超過196萬。僅天翼空間的注冊開發者,就已經達到了近40萬。但是在巨頭林立的中國市場上,多數面對2C市場的移動互聯網公司,都是不賺錢的。從3G牌照發放至今短短不到四年時間,這一片領域已經變成了一片紅海。如果進入這個市場,將會面臨著與依附在中國電信應用商店產業鏈上下游千上萬的中小公司和開發者爭奪利益。這是市場不愿看到了,也是電信不擅長的。
而另一方面,根據易觀國際的預計,到2016年,企業級移動應用的市場規模將達到666.3億。相當于20個新浪微博,30個搜狐門戶。而且近幾年企業級移動應用市場復合增長率還保持在65.4%上下。也就是說,每三年,這個市場就擴大三倍。隨著O2O深入整個實體經濟,企業對移動互聯網的需求將會和國家GDP緊緊捆綁在一起,工業化和信息化的雙重力量,將推動企業級移動應用市場迎來大爆發。
但是目前這個市場上,能做到年收入一千萬的公司,不超過10家。幾乎90%的市場需求還沒有被滿足。
正因為此,進入移動互聯網企業級市場——運營商的機會來了。
數字背后的矛盾
一方面:對傳統行業來說,移動互聯網充滿了神秘和困惑。每個人都知道移動互聯網的好處,但是怎么做?找誰做?如何做?然后怎么辦?通常企業的困惑有下面幾個方面:
第一,如何快速尋找適合自身的移動應用?適合是雙向的,既需要企業所在行業的know-how,也需要對移動互聯網的know-how。企業的人通常對移動互聯網能做什么不太了解,而移動互聯網的從業人員又對企業所處的行業不太了解。誰能充當一個合格的翻譯?
第二,如何尋找值得信賴的合作伙伴,以確保開發進度和交付質量?傳統的外包模式下,只能通過合同驗收來降低交付風險,但對于開發過程中的控制管理比較松散。誰能幫助企業來進行更好的過程管理呢?
第三,如何確保得到持續可靠的售后服務?軟件是否可用,是否好用。除了在交付的時候沒問題以外,后續的維護是很重要的。而項目結束時,大部分的款項都已經支付,誰能幫助企業確保持續可靠的維護服務呢?
第四,如何運營推廣自己的企業APP?APP的開發只是第一步,開發出來之后,如何運營,如何推廣?誰能用專業的身份給出最優惠的運營推廣方案?
另一方面:也有98%的開發者接觸不到有價值的企業客戶。他們開發市場的成本高、自己培養的銷售團隊,缺乏行業積累和政企關系,基本沒有能力接觸到優質的客戶。同時這些開發者們能夠提供的能力也比較單一、當他們真正接觸到了政企客戶的時候,會發現單憑自己的能力,根本沒有能力消化這樣的客戶。對他們來說,幾個問題是:
第一,做To C應用已經很難賺到錢了。以前做游戲還是一條路,可是微信5.0出來之后,對他們的沖擊也很大,行業又要再次洗牌。同時To C的渠道建立成本高,還容易被BAT沖擊。
第二,如果想做To B應用項目機會不穩定。To B產品和解決方案無力大規模推廣復制,只能單純依賴人員的累加來提高流水。
第三,能力單一。多數開發者只能提供開發服務,無法提供開發、運營、推廣等一條龍服務。即使建立了一條龍服務的團隊,也無力使團隊滿負荷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