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歐盟就太陽能電池板貿易達成妥協,這一結果最多只能說是避免了中歐之間爆發更大規模的貿易戰。但為此付出的代價是歐盟普通民眾的利益,犧牲了環境,助長了社團主義的不良習氣。
經過反傾銷調查之后,歐盟貿易專員卡洛?德古赫特(KarelDeGucht)決定對進口自中國的太陽能電池板征收11.8%的關稅,而此項稅率原本將于下周升至47.6%。然而,中國與歐盟達成了一項協議。該協議允許中國企業每年向歐盟出口最多70億瓦太陽能電池板,前提是中國方面承諾其售價不低于一個雙方商定的底價。否則,歐盟將征收全額關稅。
這一“妥協”或許比德古赫特一開始揚言要采取的單邊行動還要糟糕。對急于“綠化”自身能源消費的歐盟民眾而言,這項“價格承諾加配額”協議帶來的損害與直接征收關稅無異。抬高售價不利于太陽能電池板安裝量的增長,這不僅損害了消費者,也損害了安裝商和多晶硅生產商,事實上一些歐盟生產商一直在向中國太陽能電池制造商供應多晶硅高科技原材料。
歐盟單邊行動至少還能以關稅收入的形式奪回一部分利潤,并用于合理的用途。如今,額外的費用(盡管并不如人們一度估計的那樣高)將重新落入中國制造商兜里。事實上,這些“回扣”已確保北京方面會推動建立一個卡特爾。
這項“妥協”帶給歐盟選民的唯一好處是,它救了歐盟自己的太陽能電池板制造商一命。但這也只能讓它們暫時緩一口氣,很難說是非長久之計。此外,偏袒擁有游說力量的特定行業、犧牲不具備“話語權”的消費者利益,在任何情況下都很難算得上是一項好政策。至于對其他行業的影響,希望德古赫特的判斷是正確的,德古赫特認為雙方達成的這一違背現實的協議會防止中國對歐盟出口的多晶硅或葡萄酒征收報復性關稅,目前中國已對美國和韓國產的多晶硅征收了報復性關稅。而多晶硅和葡萄酒行業都是北京方面報復性調查的目標。
主動挑起這場爭端從一開始就是個錯誤。由于其行動考慮失當,德古赫特最終得到的就只能是一個糟糕的政策結果。在這個過程中,德古赫特暴露了歐盟的不團結,并被北京方面迅速加以利用。如今即使從最好的方面想,我們也只能希望此舉真的避免了一場貿易戰,希望德古赫特不會因此喪失威信,并在未來可能成功的貿易爭端中不會示弱手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