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掉一噸鋼,賺的錢還不夠買冰棍。幾年前,鋼材價格最高的時候賣1噸鋼可以賺到將近1000元,差不多相當于一部手機。一年多以前,賣1噸鋼的利潤相當于不到一公斤豬肉的價錢。到了去年年底,每噸鋼的利潤只有1.68元,只相當于一瓶礦泉水。今年上半年,據中鋼協發布的數據,利潤一度降到了每噸只有0.43元,連買根冰棍都不夠。利潤巨變的根本原因是產能過剩。
鋼材不好賣,到底是誰造成了產能過剩的局面?
“房地產和汽車對鋼材的拉動具有決定性作用。”國家發改委經濟體制管理研究所產業室主任史煒表示,“對于鋼鐵行業,一定要看結構,一定不要看總量。”
“最新的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地方政府賣地的錢是1.7萬億元,那么這1.7萬億元就預示著不論是搞住宅,還是搞工廠投資都是跟鋼材有關系的,所以說表面看鋼材是過剩的,但為什么還賣得出去?”史煒說。
“結構方面,我們要看有多少鋼是用在汽車冷軋板上,有多少鋼是用在修鐵路上,有多少鋼是用在重型機械工業上,還有多少粗鋼用于一般的住建。比如說調控經濟,控制企業擴大規模導致這些鋼材的過剩,如果不談結構只談總量的話,我們的調控是沒有目標的。”史煒表示。
史煒認為,產能過剩是曾經的生產和今天的消費錯位而導致的。在找化解產能過剩的手段時,要對產能過剩做一個判斷,周期性的產能過剩,那就靠市場去調解;大規模的投資延續下來的產能過剩,有一個消化期;還有一些是技術產業替代所形成的產能過剩,那么可能就需要洗牌,所以對不同的產能過剩要進行分解。
著名財經評論員劉戈認為,產能過剩是企業的僥幸心理和地方政府的利益捆綁造成的。鋼鐵行業本身的特點是,如果停工一次,那么再啟動時,周期是比較長的,而且要有大量的投入。所以沒有一個讓企業下決心“斷腕”的時刻,僥幸心理和地方政府利益的捆綁,是會讓企業要再生產一段時間試試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