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13年阿基米德率領希臘城邦敘拉古的士兵,用鏡子聚焦陽光點燃了羅馬軍隊的戰船。兩千多年后,人們用相似的原理把陽光聚集起來產生電力。
太陽能光熱發電主要是利用大規模陣列拋物或碟形鏡面收集太陽熱能,通過換熱裝置提供蒸汽,結合傳統汽輪發電機工藝,達到發電的目的。“光熱發電與光伏發電比起來最大的區別是熱發電有儲熱裝置,如果儲熱裝置設計足夠大,便可以持續24小時發電,輸出的電比較穩定,可以很好的與電網配合。所以太陽能熱發電是今后國家大力發展和推動的項目之一。”中國可再生能源協會理事長孟憲淦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緩慢發展的十年
與光伏行業一樣,光熱市場的起步都在2002年以后。而且光熱要早于光伏,早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位于美國沙漠的9座槽式光熱電站就已經陸續投入運營。
可儲能、可調峰、可實現連續發電、規模效應下成本優勢突出、開發過程中無二次污染、電能質量優良、可直接無障礙并網等光熱發電這些優勢都可讓光伏行業汗顏。但為何之前光伏行業光鮮亮麗、備受矚目,而光熱行業一直默默無聞呢?從產品的性質來看,光伏屬于半導體行業,熱發電屬于傳統工業領域,這種差異必然導致兩者的行業發展曲線的差別。
從歷史看,工業的發展較為漫長,而半導體業的發展則更迅速。
“阻礙我國光熱發展最為顯著的挑戰是現階段國內尚無成熟的、適用于大規模推廣的本土化光熱發電技術,也沒有商業化太陽能發電站整套系統集成和運行的經驗。”孟憲淦說,雖然熱發電原理簡單,但投入運營時的技術卻相對復雜,核心技術還沒有突破。
近十年,風電和光伏發電兩個奇跡太過風靡,吸引了人們太多的眼球,然而在風電與光伏發電受阻的今天,太陽能光熱才逐步得到注視,利好消息頻繁傳來。
2013年6月,《中國太陽能熱發電產業政策研究》報告編寫組向國家能源局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司進行了課題匯報。2013年7月,青海中控德令哈5萬千瓦塔式太陽能熱發電站一期1萬千瓦工程順利并網發電,標志著我國自主研發的太陽能光熱發電技術向商業化運行邁出了堅實步伐,再加上之前有媒體報道相關機構預計至2020年,國內光熱發電的裝機有望突破1000萬千瓦,市場規模可達千億元以上。
這也讓備受“冷落”的光熱行業,看到了蓬勃發展的未來。
堅定健康的道路
目前中國已經形成了完整的光伏產業,而光熱產業則剛剛起步,但兩個行業的從業者心態已經完全不同,前者不得不面臨產能嚴重過剩導致的運營危機,后者則期待市場真正啟動后所帶來的機遇。
“還是有序發展的”,“在關鍵技術上已經開始突破,但是生產能力建設還得看市場。現在迫切解決的問題是隨著產能的逐漸增長,相關的標準、規范及檢測能力建設要跟得上。熱發電對質量要求很高,不僅有性能的要求,安全性也要重視,因為在高溫高壓下如果出現問題造成的影響要遠遠大于其他太陽能產品。”太陽能光熱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理事長王志峰表示,中國光伏產業的國家標準已經遠遠落后于目前的產業發展,光熱產業的規范已經開始制定。
市場的發展離不開政策。除了中國的“十二五”規劃對2015年光熱市場規模達到100萬千瓦的目標要求外,只有特許權招標的電價,上網電價依然懸在“空中”。
王志峰并不認為單單靠上網電價就能打開中國熱發電市場,“國家能源局正在委托光熱聯盟牽頭編制《太陽能熱發電產業政策研究報告》,我們要做的是給國家能源局提供一套一攬子政策,提出以技術為基礎,以市場為牽引,質量為保障,還有規則的約束等一套政策體系建議。
合理的電價可以使參與者有利可圖,但又要避免過高的收益率使產能再無序增長。”扶持政策將重點針對產業創新,而不是針對應用端。對此,孟憲淦也表示贊同:“之前對光伏發電對應用端一些不合理的補貼最終造成產能過剩。在核心技術尚未突破之前,沒有必要大興補貼。”“太陽能熱發電在中國不管是產品或者是系統,都還沒有走向成熟。
在這個時候對它的質量的控制,以及質量應該達到的標準,就應該有一個很好的規范,就像對一個孩子有一個很好的教育,一個很好的路徑,一個導則,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前期先天不足的話,那它以后的發展會走入畸形,如何走健康的發展道路,是我們需要努力的。”王志峰對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