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技術是對人類控制能力極限的挑戰和展示,其實質是制造業向智能化不斷演進的歷程。當前,我國制造業正面臨轉型升級挑戰,信息化和工業化的深度融合為這一進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受技術裝備、新型材料、設計軟件、質量安全、公共環境等制約和影響,盡管3D打印技術已成功地將傳統復雜的生產工藝簡單化,將材料領域的疑難問題程序化,但目前僅適用于少批量、小尺寸、高精度、造型復雜的零部件和元器件的加工制造,還難以代替傳統制造業大規模、大批量的加工制造優勢。
尤其是在軍事領域,目前3D打印技術雖然可能生產出手槍、子彈等武器,但遠達不到實戰標準,它大部分情況下將被應用于武器裝備的概念設計、技術驗證等。只有將3D打印技術的個性化、復雜化、高難度的特點與傳統制造業的規模化、批量化、精細化相結合,與制造技術、信息技術、材料技術和生命科學技術相結合,才能不斷推動3D打印技術在軍事領域的創新發展。
3D打印為武器制造業帶來徹底變革
3D打印技術給武器裝備帶來的變化無疑是革命性的。它可直接用于戰場武器裝備的維護與保障。在未來信息化戰場上,技術保障人員可隨時利用攜帶的3D打印機,直接把損毀的武器裝備部件打印出來,裝配后可重新投入戰場?梢灶A見,未來不僅小型槍支、簡單物資可實現打印,軍艦、飛機、坦克等大型、復雜的武器裝備,甚至軍事基地等都可用3D打印機直接或間接“制造”出來。
外媒報道稱,美國陸軍2011年就向阿富汗部署了3D打印移動實驗室,為士兵現場創建工具和其他設備。該實驗室能通過使用3D打印機和計算機數字控制設備將鋁、鋼材和塑料生產加工成所需零部件,從而實現在戰區內快速生產原型產品。美國陸軍計劃通過這種做法增強單兵作戰、戰區巡邏以及小型前線作戰基地的可持續能力。同時,美國陸軍也在加速3D打印技術實戰化部署,以提高戰時裝備保障能力,降低武器裝備造價成本,增強持續戰斗力。
與武器裝備生產的傳統工藝模式不同,3D打印技術集概念設計、技術驗證與生產制造于一體,這必將極大縮小武器裝備從“概念”到“定形”的時間差,從而加快武器裝備的更新周期,實現隨時、隨地、按需生產。有媒體報道,殲-10戰斗機研發用了近10年時間,而運用3D打印技術后,我國在3年時間內就推出了艦載機殲-15,直接跨入第三代艦載戰斗機方陣。目前,3D打印技術已被全面應用于殲-20隱形戰斗機和殲-31第五代戰斗機的研發中。不容置疑,3D打印技術正在制造空軍發展的“中國速度”。而美國政府為重振制造業建立的15所3D打印技術研究院中,有2所歸國防部控制,專注于開發建造軍隊數字資料庫和新型金屬材料,用來簡化制造“復雜的武器系統”。
如今,3D打印技術已經被大量應用于美軍武器裝備的研發之中。美國軍方已應用3D打印技術輔助制造導彈用彈出式點火器模型,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美國海軍還在尋求通過在機器人體內植入3D打印機,便能夠使機器人半自動化地實現“相互溝通、協作以及制造”等能力。換句話說,美國海軍希望能夠利用機器人來生產更多的機器人。此外,美國GE航空已應用3D打印技術制造終級噴氣發動機,并將所有的專門技術應用于下一代的軍用發動機上,能夠自動地將高推力模式轉換到高效率模式。
美國陸軍也在加速3D打印技術實戰化部署,以增強持續戰斗力。目前,美國陸軍已經加入擴展3D打印行動,向阿富汗部署移動實驗室,配備了原型設計和印刷設備,可以為士兵現場創建工具和其他設備。移動實驗室由一個集裝箱制成,配備成型機、3D打印機和其他制造工具,可現場操作,大大縮短制造過程。
今年1月,美國陸軍快速裝備部隊將其第2個移動實驗室部署到戰區,此舉可幫助設計人員利用計算機輔助設計軟件在戰區快速生產原型產品,其目的在于加速設計和生產的進程。美國陸軍計劃通過這種做法增強單兵作戰、戰區巡邏以及小型前線作戰基地的可持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