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萬喚始出來”,天然氣價格上調終于塵埃落地,內地非居民用天然氣門站價格由每立方米1.69元提高到1.95元。這與國內油氣巨頭的想法不謀而合,漲價風波所帶來的影響也會隨之顯現出來,有關天然氣價格的探討會更加激烈,此次看似簡單的價格波動背后到底隱藏著如何的深意呢?
中投顧問能源行業研究員任浩寧認為,天然氣價格上調并非簡單的提價,背后隱藏的諸多重大問題還有待我們深入挖掘。
一方面,此次價格上調并不涉及居民用氣,這與年初瘋狂炒作的居民用氣大漲有很大不同,這與天然氣行業優先保證民用的原則完全相合,價格調整不會激化民生問題。而針對非居民領域的調價卻也意味深遠,推崇天然氣本是國家層面、地方政府的重要政策,價格上調勢必會增加利用端相關企業的費用支出,從而打消天然氣推廣的熱情和積極性。
另一方面,天然氣價格上調與天然氣價改是否有某種關聯尚未可知,油氣巨頭在漲價過程中究竟扮演了何種角色還有待觀察,行政化大規模退出天然氣領域更是民企的呼聲。“價改等于價格上調”的理念已經深入尋常百姓腦中,如何祛除“逢調必漲”惡性循環的怪圈才是政府部門應重點考量的課題。
當前本應是用電高峰期,作為調峰重要手段的天然氣發電行業應當受到重點關注,但價格上調必然會遏制這一行業的發展。由此不難看出,或許國家層面并不鼓勵天然氣行業短期內大規模發展,因為價格上調不能解決任何實質問題已經成為業內人士的共識。如今天然氣需求并沒有大幅增加,價格上調僅會打擊部分企業的用氣熱情,卻不會對能源電力行業造成重大負面影響,而煤炭行業卻嗷嗷待哺、急需援助,遏制天然氣行業或是為煤炭行業營收增長“開路”。
畢竟,天然氣行業的社會影響力非常有限,發展速度和規模遠不能跟煤炭行業相提并論,若煤炭行業出現重大結構性問題之時,國家層面拯救煤企的決心肯定比天然氣要強烈。進口天然氣大幅攀升已是大勢所趨,面對國際天然氣價格上漲的風潮,我國政府、企業沒有任何能力左右天然氣價格,而只能默默忍受價格倒掛所帶來的沖擊。短期內限制天然氣的使用規模必然會打消國際天然氣出口商在中國身上“大撈一筆”的念頭。
同時,天然氣市場的改革一直是重點問題,然而眾多官員、企業、業內人士對天然氣市場化的認識存在重大誤區。天然氣行業完全市場的可能性并不存在,在供給乏力、需求過旺的情況下,單純的價格調整并不能有效梳理供需關系,也很難保證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贏。上游壟斷、中下游市場化的整體思路已經形成,民資入駐中下游運輸、銷售端的必要性已經顯現出來,部分市場化才能解決資源稀缺和社會福利最大化之間的矛盾。
中投顧問產業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扈志亮指出,天然氣市場深化改革勢在必行,而阻礙市場化進程的關鍵因素莫過于行政干預和國企壟斷。長期以來油氣巨頭在天然氣行業占據主導地位,利用資源優勢把控油氣產銷渠道,肆意攫取民企利益、擠壓民資生存空間。國企的社會責任感日漸消失,行政干預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根深蒂固,國家層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深化國企改革的力度將很大程度上決定天然氣行業的改革效果。
中投顧問《2013年第二季度熱點行業追蹤分析報告》指出,近年來天然氣行業的發展速度非常迅猛,從事天然氣銷售的企業數量也日益增加。不過,民資企業在銷售端所占的市場份額遠遠不夠,對市場的把控能力仍待提升,國企把控天然氣資源、控制天然氣價格的做法已經產生重大的負面影響,深化國企改革、深化天然氣行業改革已經刻不容緩。改革勢必會觸碰部分既得利益者的私利,但是不改革必將會葬送整個行業美好的發展前景。若天然氣行業重走石油行業老路,則中國能源安全問題必將受到重大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