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有哈量,南有成量。在我國工具企業當中,成都成量工具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成量”)是一家頗具代表性的企業。
成量是一家有著近60年歷史的老企業,同時也經歷了改制、上市等現代化企業制度的變革,無論是市場份額還是品牌形象都在工具企業中名列前茅。
即便如此,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成量的日子也不好過。去年以來,機床工具行業市場全線下滑,訂單驟減,而比起主機廠來,規模相對更小的工具企業受到的沖擊只大不小。
其實,成量的困境是行業的一個縮影。為什么工具企業普遍感覺壓力大?市場蕭條只是部分原因,外企的沖擊也不可小覷。
外企壟斷高檔市場
中國的工具行業很早就全面對外開放,國內市場早就實現了刀具采購全球化。外國工具商進入中國市場已有十幾年的歷史,銷售網絡、技術服務體系已相當建全,在中國各大城市都有若干辦事處,銷售和技術服務從業人員逾千人。他們以其優質的產品、完善的技術服務、不斷降低的產品銷售價,現在的進口刀具價格幾乎已經降到10年前的2/3~1/2,壟斷了中國的高檔刀具市場。面對內憂外患,企業如何抉擇?成量給出的答案是:積極探索藍海領域,并且向服務型企業轉型。
記者從4月份的國際機床展和5月份的重慶立嘉展上了解到,成量專門成立了精密機械分公司,新近開發了不少專用機床,這些機床覆蓋銑溝、磨溝、鏟稍和磨方等工藝,完全自主設計,具有明顯的技術優勢和特點,目前銷售勢頭不錯。
成量一度像同行業很多企業一樣,將企業核心能力定位于生產,圍繞批量產品下功夫。但過于強調生產的企業,已經適應不了市場的需求。當前刀具用戶的需要變化很快,比如汽車生產線上一個新機型,需要的刀具尺寸、結構可能都是新的,普通的標準產品是達不到要求的。
標準產品競爭門檻很低,競爭很激烈,而大企業的優勢在于服務網絡完善、品種多、質量穩定,但在某一單一產品的性價比上可能比不上小企業,長期維持在這些層面上競爭會很吃力。成量集團的產品轉型需求十分迫切,基于此,該集團在相應的機制、投入也在積極變化。
生產型轉向服務型
近年來,成量圍繞數控刀具做了很多工作,大方向瞄準汽車、工程機械、船舶、重裝等行業,有不少成功案例,比如在風電行業就做了很多專用刀具,像球頭銑刀、轉子銑刀等。
對成量來說,產品轉型可能并不難,難的是從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的轉變。
成量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必須著重從服務入手,專業開發針對客戶行業的產品或方案,“針對客戶需要做專門的研發設計,這種模式對企業要求很高。但不顧終端客戶需要,只做產品系列開發,是無法適應市場的。我們常規的量具、高速鋼刀具都是標準刀具為主,但數控刀具應該以個性化開發為主,需要派技術人員、售后服務人員和前期銷售開發人員,扎到用戶現場。”
如今,成量正在進行這樣的轉變,但認識到圍繞終端用戶進行研發并不算完事,這中間還有技術要求、商務要求、庫存要求等等。比如庫存,很多用戶都要求在現場備庫存,單這一項要求如果企業效益不好、實力不夠就會被拖垮。近年來市場急劇變化,如果企業一直按照原來的模式發展,不去適應市場,將面臨被市場淘汰的危險,成量集團也早已意識到這一點。
對成量來說,多年積累下來的遍布全國的銷售網絡是比較大的優勢。成量副總經理潘凡偉介紹說,“我們原有的銷售網絡可以變身服務網絡,搭建一個基礎性的平臺,而且這種服務與原來的傳統服務不一樣,比如我們的量具產品服務之前就只是維修、退換貨等三包服務,現在的刀具產品服務已經衍生了很多內涵,包括前端售前、整體方案設計,這種變化也是很大的考驗。”
知易行難。即便對轉型有了深刻認識和積極探索,成量面臨的困難仍舊不少,人才就是一個瓶頸。數控刀具是技術密集、知識密集、人才密集的行業,其發展對人才的依賴度很大,尤其在公司生產經營規模不大時更是明顯。國內數控刀具技術人才、管理人才、營銷人才、數控機床操作工都奇缺,一般培養周期為3~5年。而高校又沒有很好地擔當起培訓CNC數控加工和數控刀具專業人才的責任,都靠企業自身花漫長的時間去培養,往往事倍功半,還不一定能留住。
只有當你真的潛下心來準備做好一件事的時候,才會發現,困難是如此之多。好在,成量已經邁出了一步。有句話說的好:天下之事,因循則無一事可為;憤然為之,亦未必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