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通常將發電功率在10千瓦以下1千瓦以上的風力發電機稱之為小型風力發電機,我國小型風力發電機的開發與應用始于上世紀70年代,發展到今天已經有30多年的歷程。尤其是近幾年的發展速度非常之快,但隨著2012年風電寒冬的來臨,小型風力發電機行業也未能幸免。
圖為離網型,獨立小型風力發電機,正常天氣下可滿足用戶基本用電
小型風力發電機處境尷尬
記者從中國農業機械工業協會風能設備分會了解到,2009年以來國內中小型風電市場一直呈上升趨勢,2009年國內市場銷售約5.3萬臺,2010年約8.8萬臺,比2009年增長66%;2011約10.8萬臺,比2010年增長22.7%。據海關總署的統計,2011年中小型風力發電機組出口到全球106個國家和地區,出口量約15800多臺,出口額達到2490多萬美元(折合人民幣約1.57億元),出口額比2010年增加30.7%。
而到了2012年,由于國內市場蕭條,以往“送電下鄉”項目在全國邊遠無電地區和電網覆蓋不到的地區都有離網或并網建設項目,而2012年則只有內蒙古的邊遠無電地區還連續保持此類項目的發展;國家電網在2011年建設一批分布式微電網之后,到2012年也再沒有建設任務;風光互補路燈項目也有相應減少。
目前,小型風力發電機的處境尷尬,從行業角度來講,它歸屬與新能源中的風電,但是從應用領域來講卻完全和大風機發電區別于兩個領域,前者為離網型,多應用于風光互補路燈系統、城市光亮工程節電改造、無人值守的差轉臺和微波站、交通信號系統電源、交通不便的偏遠牧區、海上石油平臺、孤島海水淡化系統等生活、市政、農業、自動化建設,而大風機的應用領域單一,只是單純的發電之后并網。
有關專家認為,目前的小型風電產業的地位與大風電和光伏產業規模無法比擬,我國中小風能設備制造企業多為中小企業,規模偏小、創新能力較低,且相關產業配套程度不高、集中度差,工業化、信息化程度低,尚未形成有影響力的產業集群,社會認知度也不高,在現行政策條件和市場規則下,中小型風能產業在國家新興產業中被邊緣化,無法與大型風電、光伏行業相提并論。因此,在行業中,地位得不到應有的重視。
“十二五規劃”中的風電規劃裝機量中,裝機量不涵蓋小型風力發電機,這也是小風機發展得不到重視的原因之一。
小風電政策有硬傷
巨頭公司似乎對于小型風力發電機并不感興趣。除去國內市場小、盈利額度有限、制造技術存在差異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扶持政策欠缺。與國外相比,我國對小型風力發電機的扶持政策還有著相當大的差距。
由于小型風力發電機的應用領域不同,所以對于國家的風電上網補貼小風機企業是得不到的,而2008年財政部發布的《風力發電設備產業化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中規定只有1500千瓦(含)以上的風機才有補貼,并且補貼政策已于2011年2月取消,這完全避開了標準為1-10kw的小型風力發電機。
伴隨著我國農村經濟政策的落實,廣大農牧民加大了在種植業方面的投入,一些農民還承包了荒山、荒坡、荒地,這些地區都是電網所達不到的,因此不少牧民、農民需要使用小型風力發電機,并且現在不少漁民也在漁船上安裝了小型風力發電機。
但作為農用的小風機依舊沒有得到農機優惠政策的眷顧,如農機產品,按13%增值稅來收取,而農用風機卻按17%收取,小型風力發電機企業壓力沒有得到減輕。
中國立志于建立能源節約型與環境友好型社會,對此,業內人士表示,小風電節能環保,不像大風電那樣對自然條件有嚴格要求,應用廣泛、市場前景看好。有關部門應適時地推出相關鼓勵性政策、法規和制度,更好地推進小型風力發電設備企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