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垃圾發電廠離居民點僅4公里 公眾爭議中開建
在江蘇南京浦口區星甸鎮董莊,一個據稱每天能幫助南京消化掉1/3生活垃圾的江北靜脈產業園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正在建設當中。而圍繞這個項目的選址和污染物排放特別是二惡英的排放是當地居民和專家一直爭議的焦點。
記者在近日的采訪中了解到,星甸鎮距離垃圾焚燒廠大約直線距離3.8公里。
而對于公眾最為關心的生活垃圾焚燒將會產生二惡英等有害氣體的問題,承建江北靜脈產業園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的負責人回應稱,項目建成后所排放的二惡英類的控制效果完全可以達到相關要求。
選址“沉寂”過一段時間
記者在江北靜脈產業園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現場看到,一兩排印刷著“打造精品工程,開創美好明天——上海環境集團”的活動板房和一個臨時搭建的用于存儲木材的木工棚在工地的兩邊。一個下挖數米正在建設地基的坑洞位于工地的北方,除此以外都是黃土和石頭混合的空地。工地呈半包圍結構,北邊是一個小山包,南邊對著平地,周圍多為農田。幾個工人正指揮塔吊從木工棚運送鋼筋木材到地基處,整個工地只有數10個工人在工作。
據悉,由于南京現有的3個垃圾填埋場漸趨飽和,南京在2009年時就曾計劃上馬江北垃圾焚燒電廠。但第一規劃選址南京市浦口區黃姚村采石場因離居民居住點較近,人口稠密,該方案遭到了否決。項目在“沉寂”了一段時間后,隨著遷址到江蘇省南京市浦口區星甸鎮董莊,也再度進入公眾視野。
2012年2月15日,隸屬于上海城投控股股份有限公司(600649,SH)的上海環境集團獲得南京江北靜脈產業園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BOT項目的特許經營權,負責總投資9.4億元建設運營江北垃圾焚燒廠項目。建設單位為南京環境再生能源有限公司。工程總占地約200畝,建設期24個月。
據稱,項目建成后將日處理生活垃圾2000噸,大約是南京1/3的生活垃圾。項目擬采用4臺日處理500噸的往復式機械爐排焚燒爐,工程擬設置4臺最大連續蒸發量為46.2t/h余熱鍋爐,2臺裝機容量為18MW的凝汽式汽輪發電機組,年發電量為2.1072×108kWh。
環評稱項目具有可行性
2012年5月13日,南京市江南靜脈產業園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項目召開了聽證會。與此同時,江北靜脈產業園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項目環境影響評價也進行了第二次公示。公示結果是,“南京市生活垃圾已具備焚燒發電的基本條件,而且垃圾焚燒發電技術已經十分成熟”。但多數居民對于垃圾焚燒發電的污染物尤其是二惡英在一定范圍內對人體的影響表示擔憂。
對此,在建發電廠現址周邊的幾名居民告訴記者,在去年公示的時候,很多居民反對這個項目,南京市浦口區政府曾經組織他們到江蘇已經建成的垃圾焚燒發電廠參觀,以減少他們對二惡英的擔心。居民陳先生表示,據其了解,垃圾焚燒發電潛在危險非常大,他們的居住點離在建的垃圾焚燒發電選址不足3公里。
記者就垃圾焚燒發電廠至浦口區星甸鎮之間的距離一事撥打了環評公示后附錄的電話,工作人員明確表示,雖然負責江北靜脈產業園垃圾焚燒項目,但拒絕接受采訪。隨后記者打通了星甸鎮鎮政府的辦公電話和城建辦電話,其均表示對相關信息不清楚。
相關資料顯示,在垃圾焚燒發電的有害物質中,毒性最強烈的是二惡英,它是國際公認一級致癌物,被稱為“地球上毒性最強的毒物”,在自然界中幾乎不存在,只有通過化學合成才能產生。
記者了解到,星甸鎮距離垃圾焚燒廠大約直線距離3.8公里,除了周圍的農田以外,京滬高鐵和董莊水庫都毗鄰該建設工地僅數百米。
那多遠才能算安全呢?記者詢問多位環保專家,得到的答案大都是:目前沒有確定國家標準,考慮到風向、地理環境等因素,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據了解,由環保部牽頭修訂的《生活垃圾焚燒污染控制標準》將于近期發布,但這部標準仍然并沒有提及焚燒廠距離民居的安全距離。
盡管由江蘇省環境科學研究院承擔的環評最后表示,從環保角度分析,該項目建設具有環境可行性。建成后所排放的二惡英類的控制效果完全可以達到環發【2008】82號及歐盟2000的0.1ngTEQ/m3標準要求,其他重金屬、飛灰、酸性氣體等污染物質也均可保證達歐盟2000排放標準。但是這樣的評測基本是在最佳運行情況下出現的最佳數據。
而國家環保總局評估中心組專家、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趙章元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垃圾焚燒不可能“根本不產生二惡英”。理論上,在320~850度之間不會產生二惡英,但現實操作中根本無法做到。尤其是把所有垃圾放在一起焚燒,就更難控制溫度。
環保和能源能否雙贏
去年4月10日,國家發改委下發《關于完善垃圾焚燒發電價格政策的通知》,每噸生活垃圾折算上網電量暫定為280千瓦時,并執行全國統一垃圾發電標桿電價0.65元/千瓦時。這一政策的出臺,對于垃圾焚燒發電企業來說,無疑是一項重大的利好政策。另有資料顯示,截至2015年,我國垃圾焚燒廠數量將超過300座,許多業內人士也表示,垃圾焚燒發電或將迎來發展契機。
但圍繞垃圾焚燒發電,也一直存在頗多爭議,如產生的污染問題等。對此,有關專家表示,一方面要通過技術進步有效地控制有害物排放,另一方面,對垃圾焚燒企業的監管也應進一步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