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6月6日歐盟有關中國輸歐光伏產品反傾銷、反補貼調查結果正式公布的日子臨近,中歐間光伏產品貿易爭端再次受到廣泛關注。此爭端受到中歐雙方高層的高度重視和關注,是中歐雙邊會談中的重要議題,溫家寶、默克爾等均就此發表過磋商解決呼吁,相信也將是李克強總理即將展開的訪德之旅繞不開的話題。
毋庸諱言,近年來全球光伏產業因投資規模的快速擴大,整個行業產能明顯過剩。2012年該行業的產能過剩就高達22GW,導致光伏產品價格急劇下跌,行業大面積虧損,包括歐盟部分企業倒閉,全行業在經歷了十余年的高速發展后正面臨全面洗牌和結構重組階段。
而近四年來,由于金融危機,尤其是歐債危機的爆發和持續發酵,歐盟成員國總體經濟衰退、2009年平均暴跌4.3%,且復蘇乏力,繼去年-0.3%,今、明兩年的經濟增長率僅為-0.1%和1.4%,遠落后于美國1.9%和2.6%的水平;同時,失業持續攀升,平均接近11.1%;財政捉襟見肘,盡管一再緊縮和鞏固財政,目前的平均財政赤字仍占GDP的3.9%,公共債務則高達84.5%。迫于巨大的財政壓力,削減補貼也就成了當然和無奈的選擇,而出于扶持清潔能源的需求,歐盟各國對光伏存在著普遍的補貼,盡管相較而來,其更多集中于消費端。削減補貼結果在一定程度上壓縮了光伏產品的需求。
作為全球最為推崇環境保護的地區,清潔能源的倡導者和先行者,歐洲是光伏產品的主要消費地,光伏產業代表著未來的產業發展方向和巨大的市場消費潛力,從戰略創新和未來潛質來看,歐美是不愿輕易放棄的?紤]到中國光伏行業運用大規模的資本運作、廉價勞力和較強的制造能力的優勢,在近十年與歐美同行競爭中,已經迅速占領了近60%的歐洲相關市場份額,歐方顯然無法容忍中企的這一突進。而相對于光伏產業其他主要制造國家來看,中國不僅產業規模大,突進快,且屬于非市場經濟地位,自然成為“雙反”首選。
中歐光伏爭端帶給我們的啟示是:其一,自從中國加入WTO以后,制造業為核心的經濟實力大增,對歐已具備了相當的競爭力,也帶來了新的矛盾。中歐產業競爭加劇、貿易摩擦正日益常態化。歐方認為,在他們具有優勢的諸如服務貿易、市場準入、投資保護、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未得到中方足夠的回饋,因此他們改弦更張,從多邊轉向雙邊,不僅與日、韓、新加坡,且和美國開始商談美國自身貿易區(TTIP),中國獨霸歐洲市場的情況勢必“獨贏難久”。因此,對我國來講,戰略上必須適應外部這樣的變化,如以前加入WTO時一樣,主動迎擊,取舍有度;而在戰術上,對類似光伏等產業的發展、出口,行業協會和國家、地方相關部門要避免一哄而起,竭澤而漁,采用“溫水煮青蛙”和通過自貿區等形式避免激烈反彈,同時繞開壁壘。本身自己要不斷創新、擴大產業縱深,平衡內外兩個市場,同時堅持主張自己的應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