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就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制造業整體來說,目前存在如下幾個方面的問題和不足,需要在國家下一步的發展計劃中逐步地研究和解決。
其一,科技和資金投入稍顯不足,高端人才較為缺乏。由于企業創新能力薄弱,缺乏自主知識產權,難以占領產業鏈高端。
其二,用地、勞動力、資金、技術和環境資源等生產要素難題成為制約高端制造業結構調整升級的制約因素。
其三,高端制造業產業延伸總體不夠,設計與研發等配套服務業跟不上問題凸顯。
其四,金融服務、產業項目規劃等離發展高端制造業的需求仍有不小距離。
不過就制造業的一個分支領域——工程機械行業而言,可以讓人欣慰的是,在兩會之上的眾多議題中,投資依然是促進2013年經濟發展的重頭戲。受新型城鎮化建設及基建的拉動,隨后鐵路公路、房地產、農田水利項目的開工,預計工程機械會迎來溫和復蘇的局面。數據顯示,2012年12月,全國工程機械行業完成工業總產值567.35億元,同比增長為11.39%,環比增長為32.06%。“城鎮化”戰略的提出刺激了全國范圍內基建設施建設的大量投資,包括鐵路、公路、橋梁等。基建設施的建設周期較長,平均周期是2-3年,因此在較長時間內,工程機械的應用市場得到一定保證,行業的整體銷售及營收水平將保持一定高位。
雖然前景是美好的,但是與制造業潛在的威脅一樣,工程機械行業也迫切需要解決一系列問題,才能夠是這個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一、加大力度制造節能減耗、低碳環保型產品
在2013年3月3日下午召開的全國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上,賈慶林同志代表政協第十一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作工作報告。賈慶林重點講到,我們必須把推動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履行職能的重要著力點,通過調研視察、會議論壇、提案信息等持續建言獻策,提出設置國家“十二五”能源消耗總量約束性指標等積極建議,并得到中共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和采納。
就工程機械而言,在任何一家企業的長遠發展戰略中,產品的節能減耗、低碳環保都是必須重視的一個環節。前段時間,北京連續幾天的霧霾天氣已經是大自然給人類敲響了警鐘。于是像徐工集團、山東臨工、廣西柳工和陜汽集團等企業已經走在節能隊伍的前列,特別是山東臨工的推出的臨工LG953N裝載機堪稱節能王者。
二、加快高端裝備自主研發能力
在“兩會”上,全國政協提案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會長王瑞祥講,當前先進技術靠引進、高端產品靠進口依然是我國裝備制造業面臨的嚴酷現實。高端機床、高端發動機、高端儀器儀表及控制系統,均需要從國外引進。其中,高檔數控機床90%進口,數控系統95%進口,儀器儀表70%進口。在基礎零部件領域,為高檔數控機床配套的高檔功能部件70%需要進口,大型工程機械所需30MPA以上液壓件全部進口,時速200公里以上的齒輪箱、2.5MW以上的風電齒輪箱、大型煤機齒輪箱、高速列車制動器、大型盾構機的電液驅動裝置等幾乎全部進口。雖然在船用柴油機方面我國與國外先進企業開展了合資、合作生產,但關鍵核心技術和品牌依然掌握在國外企業手中,我國仍未擺脫“打工式”的加工制造地位。
王瑞祥強調,對于我國裝備制造業來說,最關鍵的還是加快自主研發能力建設。國家要想辦法一方面給予政策扶持,另一方面要整合資源,組織技術攻關。“目前,我國的科研院所力量還非常分散,應該在整合集中方面想辦法,大專院校也應該考慮如何參與進來。我相信幾方面的力量組織在一起,我國一定能夠逐步攻破技術瓶頸,突破高端裝備制造業國外企業壟斷市場的現狀,逐步形成以高新技術為引領,處于價值鏈高端和產業鏈核心環節,能夠提升整個產業核心競爭力的高端裝備制造業。”
同樣,全國政協委員、國機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任洪斌也指出,當前我國的裝備制造業水平與國外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需要一定的投入和政策支持,把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水平提升上來。以改變我國高端裝備國際競爭力不強,對外依賴程度較高的局面。而全國人大代表、奇瑞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王金富更是表示“高端裝備制造,往大了說,象征著一個國家的核心競爭力,涉及到國家的經濟和國防安全;往小里講,關系到很多產業和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接受包括《中國聯合商報》在內的媒體采訪時表示,近十年來,中國機械工業行業發展迅速,中國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裝備制造大國,但還不是裝備制造強國;而要實現“由大到強”的夢想,必須通過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培育和推進自主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
三、實施“走出去”戰略,積極拓展國際版圖
全國人大代表、柳工集團董事長王曉華對媒體表示,實施企業“走出去”戰略,開展國際化資本運作“與狼共舞”,是對國家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積極實踐。
中國企業國際化運作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近距離參與國際市場的機會,必將有效提升中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促進中國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由粗放型、數量型向質量型、效益型轉變。
縱觀稱雄國際的世界級企業,他們具有相似的特征——主營業務收入處于世界前列,具有全球化的品牌形象和領先的技術,引領行業的變革與創新,擁有先進的管理工具和獨特的發展戰略,擁有職業化、專業化的員工隊伍。這些企業在向世界提供產品和服務的同時,也在傳遞著其國家的文化。
對中國裝備制造業而言,一般配套件的供應是非常充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