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無論是國家還是地方政府,對身處水深火熱的光伏企業所給予的幫助并不算少。據記者估算,國內上市的光伏企業所獲得的補助近年來大幅躥升。
但是,政府補貼以達到做強公司競爭力的初衷未能實現,相關公司不僅沒有創造出高額的利潤,反而出現了業績大“跳水”。因大量的補助雖讓企業做大,但也促使企業快速擴產并導致激烈的價格戰。
海潤光伏獲20余項補貼
在獲得補貼的幾十家光伏公司中,海潤光伏頗具代表性。其2012年財報顯示,該公司計入當期損益的政府補助高達4.538億元,而2010年、2011年獲得的補助則分別為1100萬元和1.7476億元。
該公司的補助明細中提及,歸屬于2012年的補助就有20多個項目,比較引人注目的是來自于“太港管發(2012)20號”文件的“科研經費補貼”高達6000萬元,“產業扶持資金”也有2000萬元之多。而2011年,該企業通過相似文件也獲得了科研經費補助2363萬元。同時,2012年度,合肥市財政部門也撥出了5000萬元給予海潤光伏。
海潤光伏獲得的各種補助名目包括研發、自主創新、培訓補助、國際市場開拓、科技獎勵、進口貼息、生產經營貸款貼息、外貿促進政策獎勵等等,最少有幾萬元,最多的高達幾千萬元。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光伏行業研究員向記者表示,對于該企業能有數億元的政府補助也感到疑惑,“但是具體的細節也并不方便向他們(公司)詢問。”
除了海潤光伏之外,多家光伏A股上市公司的補貼額也在這幾年中扶搖直上。
陽光電源從2010年~2012年獲得的政府補助分別為1649.9萬元、2165.8萬元、2597.1萬元;ST超日于去年獲得的政府補助為8924.9萬元。另一家光伏公司東方日升在2012年的政府補助為1172萬元,比2011年的近877萬元也有躍升。億晶光電公司在2012年獲得的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是7811.2萬元,而期初的這筆補助只有4701萬元而已。2012年,中利科技計入當期損益的政府補助高達1.134億元人民幣,該數字比過去2年來中利科技獲得的政府補助之和,還要高出近一倍。
一位光伏企業內部分析師就指出,各地財政部門、相關經濟開發區等能給予的補貼有幾大類:最多的是所謂“研發”補貼;其次為貸款貼息、技改、光伏并網電站等等。但整體看,這些補助里面多多少少是有一些水分的。“為了獲得大額的補貼,一些光伏企業不惜重金從政府機關挖人到企業專門做政府公關,有的公司也會尋找相關渠道、打通各類環節拿到補貼,里面的利益鏈也不言自明。”
產能過剩催化劑
一邊是政府補助的大幅上升,另一邊則是企業所交出的難看成績單,這并不是各地政府的期許。
海潤光伏在2012年獲得營業收入為49.66億元,同比下降30%,而凈利潤不過207.6萬元,與上年同期創出的數億凈利潤,不可同日而語。
ST超日在2011年的收入為33.3億元,2012年只有20.54億元收入而已,同時因為多個海外項目受挫且賬款難以回收,因此去年虧損高達近14億元。億晶光電的營收也由2011年的40.71億元下降至去年的近20億元,同時虧損額為6.88億元,較之2011年的1億元利潤已經相去甚遠。
“我們也在反思,當初政府幫助我們的時候,是否在資金支持、銀行的幫助下,我們擴產得過于猛烈,我們發展過了頭?”一家大型光伏上市公司的投資者關系負責人對記者說,“我相信不少企業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
多位行業分析師則認為,大量補助有的時候變為了行業產能過剩的助推劑,并且有利于上市公司“粉飾”財報甚至業績作假。幾年之后政府官員們會發現,這類企業的經營質量仍在大幅下降,最終的結果則是政府不僅要承擔破產企業的職工就業,以往的補助也僅僅是補助而已,有去無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