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今,尚德破產事件已被視為光伏產業前景惡化的標志。當初銀行為什么對尚德這樣一家企業出手如此大方,由此產生的壞賬誰來買單?在我國,為何盲目上馬、產能過剩的悲劇反復上演?
過去的幾個月,光伏業案件頻發,超日太陽的“跑路”風波未平,尚德電力“破產”風波又起,國內光伏行業往日風光不再,落上了一道又一道的傷疤。
國內光伏業內憂外患尚德或引發行業“洗牌潮”
光伏巨頭尚德的倒下折射出了光伏產業大蕭條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國內大力發展新能源產業,光伏業作為“綠色GDP”受到各地政府的追捧,在貸款、土地等方面的支持也毫不吝嗇。2005年,在無錫市政府的幫助下,無錫尚德完成企業私有化,原先占尚德股份75%的國有股獲益后,相繼退出。同年底,各路資本共同募集8000萬美元,助力尚德電力成為中國內地首家登陸紐交所的民營企業。揪心的是,彼時也正值光伏業利潤的最高期,尚德的成功使得越來越多的國內企業開始投身于光伏,各地政府也紛紛效仿,“光伏熱”就此展開。當時的投資者似乎以為只要有錢有機器,就能做光伏,我們幾乎每天都在看項目,大家都忽略了真正的市場需求。在浙江,高峰期該省共有光伏企業205家,其中有110家成立于2010年9月以后,規模均在10萬千瓦以下。越來越多的涌入者必然導致競爭加劇。國內行業利潤率從139%下滑到10%左右。據中國金融網調查,當時光伏行業供過于求起碼有一倍多,全球市場需求在2000萬千瓦左右,產能卻達到4000萬至5000萬千瓦,多余的2000萬千瓦只能淘汰。
此外,歐委會上周的公告稱,歐委會的調查小組已經掌握了初步證據證明從中國進口的上述產品對歐盟市場實施了傾銷與補貼,而歐盟的相關企業也提供了基于生產全過程成本的光伏產品的正常價格,以及作為參照國的美國光伏產品的成本與價格。歐委會基于以上數據及其他材料,對產自中國的光伏產品實施登記制度。這次登記制度的實施也很有可能是歐盟實施雙反的“前奏”。日前發改委下發給業內的光伏補貼征求意見稿顯示,光伏電站上網電價下調,分布式光伏補貼低于預期;雖然只是征求意見稿,但至少意味著國家并不急于救市。雖然之前有能源局和國家電網的表態支持,但沒有給力的補貼,國內光伏市場恐難有之前預期的爆發。如果歐盟六月份確認提高稅率,同時國內市場沒有起色,光伏行業將進入去產能和洗牌階段。
政策與市場背道而馳頻吹暖風釋放回暖信號?
而在尚德宣布破產重整之際,國內的光伏概念股卻迎來利好。3月20日,有消息稱有關部委將繼續出臺政策扶持光伏行業發展,包括大幅提高出口退稅比例,以及其他十余條扶持政策。當日,天威保變、向日葵等多只個股漲勢喜人。尚德破產加之政策利好的傳聞,是否在釋放行業見底回暖的信號?
事實上,從去年下半年以來,光伏行業就陸續收獲來自政策及產業層面的一系列利好。去年10月,財政部、工信部、商務部、國家能源局以及銀行的代表齊聚河北保定,探討解決光伏行業困局。財政部經建司能源政策處處長李成表態稱,下一階段將會同有關部門研究建立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資金穩定增長機制,支持光伏電站、分布式光伏應用的發展。2012年底,國務院常務會議發布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包括鼓勵家庭安裝,根據資源條件制定光伏電站分區域上網標桿電價,以及對分布式光伏發電實行按照電量補貼等。財政部網站也于日前公布消息稱,為促進光伏行業健康發展,中央財政將撥付70億元資金,支持啟動光伏發電應用示范3157兆瓦。今年3月上旬,國家發改委向部分政府機構、相關光伏發電企業下發《關于完善光伏發電價格政策通知》的意見稿,對下一步光伏發電上網電價提出了新的實施方案。
現今,尚德破產事件已被視為光伏產業前景惡化的標志。當初銀行為什么對尚德這樣一家企業出手如此大方,由此產生的壞賬誰來買單?在我國,為何盲目上馬、產能過剩的悲劇反復上演?地方政府在新興產業的發展中應扮演何種角色?值得各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