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2月,國務院下發《關于印發電力體制改革方案的通知》(亦稱“五號文件”)。電力體制第二輪改革啟動,確定政企分開、廠網分開、主輔分離、輸配分開和競價上網五大任務。
如今,五項改革仍然在繼續,然而10年光陰終究沒磨出一把好劍,電力市場并沒有最終形成。
現存的市場格局讓外界甚為感慨:政企分開不到位,廠網分開不徹底,主輔分離形成新壟斷,輸配分開陷入停滯,電網統購統銷,電力調度不獨立,發電企業與大用戶不能直接交易,電力市場監管乏力……
以至于國家電監會第一任主席柴松岳在2012年“兩會”期間連連擺手,“電改沒有達到當初(2002年) 中央設計的目標”。
國研中心產業部部長馮飛直言不諱地指出,“目前電力體制非計劃、非市場,最為糟糕。”因改革滯后,電力市場化改革與計劃體制交疊,電力工業矛盾重重。“猶如一個壯漢,被捆住手腳,限制自主發展。”一位電力改革派專家說。
是什么讓電力改革如此步履艱難?
一位體制內官員如是對本報記者評價,“目前,無論項目建設、電量交易、電價形成、發電量分配都掌握在政府部門或壟斷企業手中,根本沒有電力市場。如果不加緊推進改革,再過十年,仍是現在的格局。”
多位接受采訪的專家一致認為,未來的電改需要高層自上而下強有力的推進,否則又將進入下一個徘徊期。
改革的與未改革的
電改的成就之一是讓經濟告別“硬缺電”,但“軟缺電”揮之不去。
2002年廠網分開以來,國內發電裝機快速增長,到2011年底,9年時間新增裝機7億千瓦,相當于1949——2002年53年全部裝機容量3.5億千瓦的2倍。
廠網分開使電源建設由計劃轉向市場競爭,競爭降低火電工程造價。國家電監會《“十一五”期間投產電力工程項目造價監管情況》專項通報稱,“十一五”期間新建火電工程決算一項可減少投資約196億元。
與此相比,電網企業造價控制的內在動力有差距。報告顯示,“十一五”期間投產交流輸電線路工程單位造價比“十五”上漲17.93%。
同樣來自電監會的統計顯示,2010年主要電網企業輸配成本合計4222.41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0.92%。而2006年,這一數據是2000億元左右。
在電改過程中,外部經濟環境發生較大變化。“以煤炭、石油為代表的一次能源價格出現大幅上漲。這是改革之初沒有預料到的。”原能源部政策法規司副司長朱成章說。朱本人深度參與第二輪電改思路論證。
基于煤價快速上漲,作為過渡方案,2004年我國出臺煤電聯動政策。但該政策并沒有執行到位,自改革至今煤炭價格出現2.5倍以上的上漲,但電力銷售價格僅增長30%——40%。
改革十年來,煤價大幅上漲、輸配電成本提高,但上網電價與銷售電價卻由政府管制。基于此,火電企業盈利能力走弱,甚至虧損。
華電集團政策法律部主任陳宗法提供的數據顯示,從2008年到2011年,五大發電集團火電板塊連虧4年,累計虧損達923億元。同期,五大發電集團平均資產負債率也超過國資委85%的高限。
與多元的發電端不同,電網環節始終集中度高且透明度不足。“電網輸配電價實際上是購銷差價,是壟斷、粗
放的經營方式。”發改委內部官員說。
在電量交易中,電網統購統銷,并掌握電力調度權,這種模式使電網和電廠處于不對等的地位。正因此,發電企業尤其是火電企業改革重啟的呼聲大。
中國電力發展促進會專職顧問姜紹俊說:“應放開發電市場和售電市場,改進中間輸配電網環節的監管,建立M個賣點、N個買點的格局,多買多賣。這才叫真正的電力市場。現階段,電網統購統銷只是一個過渡階段。”
“電網公司應變成輸電公司,擔當電力輸送責任,國家核定輸電價格。電網在電力交易中獨立出來,由供需雙方自主談判。”姜紹俊說。
但現實的問題是,電網企業不斷逆勢擴張。2002年,國家設立華北、東北、西北、華東、華中五大電網公司。但目前,國家電網上收區域電網權限,區域電網被架空。此外,以國家電網收購許繼等兩家電氣設備為標志事件,電力體制改革陷入尷尬境地。
一位不愿具名的專家說:“這一輪電改,中央定了規則,有頂層設計。但企業不執行,甚至走回頭路。即便出現了問題,也沒有人被問責,這種狀況讓各個方面很尷尬。”
競價上網尚難實施
五號文件確定“競價上網”的改革思路,但實施與否仍有懸念。
2004年5月到2006年,國家在東北區域、華東四省一市曾實行競價上網改革試點,并建立多個電力交易中心。但這一期間,我國出現嚴重電荒,競價上網宣告擱淺。
國家電監會市場監管部主任劉寶華說:“競價上網是電力交易的高級形式,可以實時發現價格信號,調節實時供需,引導長期電量合同和投資。但前提條件是電力供需基本平衡,或者略有富余不會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