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在外憂內患之下跌入低谷,遭遇全行業性虧損。面對歐美的雙反制裁,無論是政府官員還是光伏業內企業領袖,以及經濟界的專家學者,大家不謀而合地在一個問題上達成共識:立即啟動國內光伏市場。
打開國內市場的重要性
近幾年,中國光伏產業快速崛起,通過規模、技術和產業鏈發展,極大地促進了光伏能源成本下降。悲哀的是,國內用戶并沒有享受到光伏產業增長的益處,光伏產品的80%都出口到海外。2011年全球新增光伏裝機量28GW,全球組件產能為63GW。中國的組件產能為40GW,產量為23GW,國內裝機僅為2.5GW。中國控制了世界光伏65%的產能,占據約60%的市場份額,可是我們2011年光伏新增裝機量僅占世界的2.5%。顯然,中國光伏國內市場遠遠落后于行業發展,和我們在世界光伏制造業所處的領導地位完全不匹配。
我們假設一下, 如果國內市場打開, 中國光伏產品的出口比率如能80%下降到50%,出口:國內=1:1(比較健康的產業比率),這時對海外市場的出口量會下降約5.5GW, 約為11GW。中國光伏產品在歐美(2011年裝機量為22GW)當地的市場占有率將從目前的75%下降到50%。歐美本地的生產商還會對中國廠商如此抵制嗎?歐美政府會對中國光伏產品啟動雙反嗎?
國內企業因本地市場受限,不得不涌向海外市場,為擴大市場份額降低成本,野蠻地擴大產能,透支的產能交織全球金融危機導致在海外市場價格暴跌,暴跌招致雙反。海外市場受限,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圖謀國內市場,又是一番吐血價格混戰,為攤低成本只能繼續擴產。 中國光伏行業正在走入一個不可延續的惡性循環。
中國光伏市場潛力巨大
難道中國沒有市場需求嗎?錯,中國光伏市場潛力巨大。我給大家提供一組數據:
1. 1GW光伏電站約20平方公里,1000GW約需2萬平方公里,剛柴達木盆地的1/10面積。以中國目前組件產能40GW,這就需要生產25年。
2. 目前中國有480億平方米建筑屋頂面積,如果在其中的10%屋頂建光伏系統,就將形成500GW太陽能電池市場。
面對如此大的市場潛力,為何中國國內市場遲遲無法釋放,生產廠家非要舍近求遠?2011年,光伏電池組件價格下跌了約50%,光伏產品成本快速下降。以目前光伏電池效率和價格來看,國內分布式屋頂光伏系統,在能夠并網且滿足年發電1200小時的前提下,投資回報率IRR為9.3%,大約8年可回收成本。開啟國內光伏市場的時機已經成熟。
目前制約國內光伏市場的瓶頸不是成本和技術,而是政策滯后。政策滯后體現在:并網難、審批難、補貼難。
一、 并網難
無論是光伏,還是風電,任何新能源項目最終的投資收益途徑是依靠發電。發電使用有兩種途徑:1.自發自用2.出售給電網,就是并網上傳。對于分布式屋頂光伏電站,電網要求必須自發自用,不許上傳。只有對于經過特許權招標的集中式地面光伏電站,才可發電上傳,真正售電。這部分電站每年額度是很小的。并網的受限極大地限制了光伏市場的發展:
1. 對于分布式屋頂光伏電站,由于只能自發自用,電站的建設容量必須受業主本身最大耗電量的限制,否則過多的發電只能浪費。這會造成業主的屋頂資源無法充分利用。
2. 如果想存儲過多的光伏發電,一種方案是增加儲能單元。可是目前蓄電池成本昂貴,維護成本高,一般的業主是承擔不起的。多余的電上傳本來是最經濟的消納渠道,現在被電網封死了。
3. 并網的難度遏制了民間資本對光伏電站投資的積極性。屋頂光伏電站實際上一個穩定的投資回報產品。它會給業主源源不斷地發電創造價值,風險比證券產品低,維護起來很簡單,比經營一家餐館、公司等實業容易得多。本來應該有很大的市場潛力。
不能確保光伏電的并網,就無法保證光伏系統投資者的利益, 必然限制市場發展,最終導致中國國內市場大大落后于制造產能。
這個問題在歐美雙反的倒逼下,最近視乎看到了曙光。國家電網于10月26日公布了《關于做好分布式光伏發電并網服務工作的意見》(簡稱《意見》)的新政,對分布式并網的態度整個是180度大轉身,從完全排斥改為“支持、歡迎、服務”。國網對分布式光伏并網如此快速巨大的態度轉變,確實是意外,可以說讓業界震驚。新政亮點體現在:
1.支持分布式并網,承諾全額收購富余電力;
2. 6MW以下免收接入費用;
3.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免收系統備用費;
4.并網權限明確下放到地市公司;
5.并網流程辦理周期約45個工作日;
6.分布式光伏接入引起的公共電網改造,以及接入公共電網的接網工程全部由電網承擔;
如果以上政策能夠落實到位,貫徹下去,必將大大縮短分布式光伏電站并網的時間、減少并網費用。為國內光伏市場開啟掃清一個最大障礙。目前業界很多人對國網的態度轉變仍就持懷疑態度,讓我們一起繼續關注國網新政的執行力度和落實情況。
二、 審批難
國網的《意見》只解決了分布式能否并網的問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