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對歐美韓的多晶硅雙反案預計將于兩會后、最快三月底宣判初裁結果,市場看好在中國確定對國際大型多晶硅廠進行雙反宣判后,臺廠可獲轉單效應,事實上,此案牽動全球太陽能廠商的商業模式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中國對歐美日一刀切下去,雖然對歐盟美國進行貿易反制,但對中國除了多晶硅以外的太陽能產業恐怕全數受害,臺灣的廠商中,除了硅片廠對此案樂觀以待外,電池廠也都繃緊神經,不敢先下定論保證一定受惠。
以中國廠商來說,若對歐美日的多晶硅進口進行懲罰性關稅,以中國一貫化大廠多少都還有國際多晶硅大廠的合約料源在手,不得不進行履約,在多晶硅進口的成本增加下,勢必壓力增加,國內多晶硅價格需要抬高,恐怕壓垮中國內部一堆硅片、電池廠商無法承擔。
而若要改向中國國內生產的多晶硅廠拿料,目前中國多晶硅廠以保利協鑫最大,其它廠如LDK、江蘇大全集團,都已在去年面臨嚴重的財務困難面臨減產或停產,更不用說其它的多晶硅小廠幾乎已退出市場,中國本國境內的多晶硅廠并不足以因應全球太陽能生產第一大國的需求。
至于臺灣的廠商,則以硅片廠最看好雙反成案后硅片價格提升的利益,除此之外,為了規避所使用的多晶硅被課稅造成的成本上漲,中國太陽能一貫大廠也擬與海外硅片廠合作,尋求策略聯盟如向臺采購硅片,同時臺灣的電池廠也將加重對國產硅片的采購需求,故硅片廠可望最受惠。
但另一方面,雖然不少人也期待電池廠可迎轉單效益,但若未來硅片價格因為多晶硅漲價而走高致其成本提高,下游模組廠也因為各國補助水準愈來愈少沒有空間可以承擔轉嫁,單一的電池廠目前則未必可斷言將不會受到沖擊。
研調機構Solarbuzz也認為,2013年將裁定的貿易戰調查將對太陽能產業產生重大影響。除了中國對歐盟的反傾銷案外,歐盟對中國的雙反案件意義更重大,因為此案不僅包括了中國生產的晶硅電池,還包括中國生產的晶硅硅片和模組,等于幾乎中國生產的硅片、電池和模組未來進入歐盟全數要被課懲罰性關稅,以歐盟在2012年仍占有全球6成以上的太陽能市場來看,影響將相當重大,也將牽動太陽能產業鏈的發展。
為了預防任何有可能引爆的貿易壁壘,許多一線廠商已經開始考慮防御性收購或者與歐洲廠商合作以維持市場進入的能力,這可能是很多小規模廠商在歐洲維持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