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停止招工可能與富士康董事會主席郭臺銘此前宣布的機器人計劃有關。富士康此前曾多次遭到環保組織、勞工組織調查,稱其污染環境,苛刻勞工。
過去幾年中,富士康曾因超負荷的工作量、偏低的工人工資水平和惡劣的工作環境被指責為“血汗工廠”,從2010年1月到11月,更是連續發生14起疑因勞動強度太大而導致的員工跳樓事件,引起廣泛關注和批評。
飽受媒體指責之下,富士康總裁郭臺銘表示,將大幅提高一線工人工資,并改善他們的工作和生活條件。此外,郭臺銘還多次表態將用機器人代替部分工人從事單調重復的工作,并于去年證實富士康已經啟動“三年內造百萬臺機器人”計劃,而首批全自動化工(行情專區)廠將在未來5至10年內投運。
此后,隨著勞動力成本的上升,用工企業的成本加大。而且勞動力對于環境、薪資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特別是富士康經歷了員工跳樓、罷工、斗毆等事件之后,富士康的負面報道越來越多,也給富士康帶來很大的壓力。此外這幾年的用工荒越來越普遍,也使機器人取代人工成為一種必然趨勢。
中國制造業升級轉型開始加速前行
富士康大陸新聞發言人劉坤解釋,今年富士康暫停招募員工的直接原因是廠區節后返崗率達97.5%,員工數量已能滿足目前生產計劃。“過去兩年中,公司大幅提高了工人工資水平。以深圳為例,富士康一線工人每月底薪從2010年的900元漲到2012年的2200元左右,兩年內增長100%以上,漲幅算是比較高的。所以,在招聘方面并不會擔心‘用工荒’問題,一旦啟動大規模招聘,很快就能補足用工缺口。”
據統計,富士康裝配的工業機器人,只有40%左右是關節型機器人,60%左右是價格較低的直角坐標機器人,它們大多在3萬到4萬元一臺。即便按照一臺關節型機器人10萬元計算,對比目前富士康生產線上的工人工資水平,實際上僅相當于一個崗位。由此可見,工業機器人取代人工在富士康是大勢所趨。
富士康集團有關負責人日前解釋,外界有關富士康停止招工的說法“并不正確”。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隨著代工制造業利潤的走低,盡管諸如蘋果這樣的大客戶落入富士康囊中,仍舊改變不了富士康位處產業鏈末端的尷尬現實?鴉而內地日益增長的勞動力成本,也迫使富士康將代工制造業轉往內陸、東南亞等地。這種兩端受挫的局面必然促使富士康加快轉型。
而在深圳龍華地區的人才市場,不少電子制造企業打出急招普工的招牌,現場工作人員積極說服前來求職的年輕人登記應聘,并承諾調高薪資與福利。“據我們掌握的市場監測情況看,普通工人在一家企業工作周期長則兩三個月,短則一周。有些競爭力不足的企業流失率非常大,每個月流失掉30%左右甚至更多。”深圳三和人力資源有限公司總經理許琴說,從人力市場的供給總量來看,并不存在“用工荒”的問題,招工難往往出現在一些規模不大、用工環境較差的企業中。實際上,近兩年來,針對缺工主體普通農民工,企業通過提高漲薪水平、改善就業福利來應對,大規模“用工荒”問題并未惡化,而是有所緩解。
同樣在廣州、東莞等地區的就業市場,企業用工情況也出現了“兩極分化”:擁有較高工資待遇和福利水平的企業并沒有出現“用工荒”難題,而一些以最低工資代替基本工資的企業因工作環境糟糕、社會保障欠缺,節后員工返崗率往往不足50%,一些企業不得不大量雇用臨時工才能順利開工。
但結構性缺工現象可能進一步凸顯。在制造業升級轉型過程中,企業對高技術用工需求增加,而目前就業市場暫難滿足。來自深圳市人才交流服務協會及多家人力資源中介機構的聯合調查報告顯示,企業轉型升級加快,對技能勞動力的需求不斷增多,與現有技工供給不足矛盾開始顯現,10.97%的企業認為勞動力技能素質水平不能有效滿足企業的用工需求。深圳市人社局每季度勞動力市場供求情況調查中也顯示技工類人員“一將難求”。這與25.38%的受訪者反映“沒技術”是找工作的最大困惑相對應。
在一些企業經營者眼中,用工荒的癥結在于依賴廉價勞動力創造效益的密集型產業在這場“人力爭奪戰”中越來越缺乏競爭力。深圳某LED企業人力資源負責人張軍表示,勞動力市場的“用工困境”實際上反映了目前產業轉型升級的大勢所趨。“現在求職者會‘用腳投票’,求職者的高工資預期會逼著企業做好成本核算,從低端代工制造向有核心技術能力的制造企業轉型,提高勞動力附加值,使用工難題不致影響企業經營。”
另一個新現象則是機器人的崛起。招工難、用工成本上升倒逼不少制造企業提高生產自動化水平。呂鈞說,幾年前,工資在艾美特生產總成本中的占比還只有6%左右,現在提升到了15%。艾美特的解決方案是對生產線進行自動化改造,只有年輕女性才能勝任的流水線拼裝工作,未來可能被機器人取代。富士康集團此前也高調宣布了百萬機器人計劃。
“如果以每人每月最低3500元計算,三個工人月工資是10500元。而一個機器人的應用操作可以代替三個工人的活,扣除投入成本和維護費用之外,一年可為企業節約12600元的工資支出,還能將生產效率提高到20%以上。”在深圳負責代理銷售工業機器人產品的陳生認為,機器人能夠為企業節約一大筆人力開支,“不過,在一些精密、復雜的技術崗位,企業對熟練技術工的需求仍然比較大,這類工種很難依靠機器工人替代”。
工業機器人迎來“爆發季”
國家統計局近日發布的2012年統計公報顯示,2012年末,我國大陸15至59歲勞動年齡人口為93727萬人,比上年末減少345萬人,占總人口的69.2%,比上年末下降0.6個百分點。與此同時,老年人口比重繼續攀升。分析人士認為,隨著人口紅利逐漸衰減和技術的發展,中國的工業機器人將迎來“爆發季”。
隨著用工成本上升,一些大企業掀起使用工業機器人的風潮。公開資料顯示,2009年,比亞迪公司耗資數億元引進了13臺ABB噴涂機器人,可全自動完成整個車身的油漆噴涂工作,油漆膜厚誤差控制在2微米以內,涂料的用量可減少30%左右。富士康今年開始減少招工,據說是因為大量使用機器人替代人工。富士康董事長郭臺銘曾表示,公司將增加生產線上的機器人數量以完成簡單重復的工作,2012年達30萬臺,2014年達100萬臺。此外,華為、中興通訊、廣州光寶也在使用工業機器人。
衡量一個國家自動化水平的基準之一是制造業的機器人密度,即每一萬名產業工人中擁有的多功能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