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2013春節過后,回到行業,繼續。
聞到一股陌生的氣味,零散記下感受.
行業偶像或燈塔缺失了
曾經指引的行業大佬們在我們的心目中已地位不再,突然消聲;他們曾經的鏗鏘的豪言已成昨日黃花。2個海外的“雙反”就把這些靠海外資本市場起家的制造業巨頭門打得七臨八落、丑聞和債務纏身。曾經教育我們的人類替代能源的光伏夢想,你們還在堅持么?
2012年末,行業內人士看國家政策,期待李克強,看5大發電集團的單子,然后仍然是圈地做電站、順帶銷組件,仍然走投資創造光伏需求的老路。
大型光伏制造背后的缺失:創造性的應用產品
2012年與現在福能的女混混有一次QQ交流:筆者贊賞他們B TO C的思路以及這姐們混到印度鄉間的經歷(混混以后化妝男人最好,太危險了),筆者的疑問在于他們的實力,以及這種模式做出后別人大規模模仿,他們有何優勢。別說設計,這不是蘋果手機,太簡單的裝置。
但福能這種思路可以在我們中國這個行業內拓展開思路:
筆者一直的想法:找出工業設計一流、藝術設計夠棒的光伏產品打入中國的每個家庭,系統也好,太陽能馬燈也好,皇明的那些廣場燈也好,在中國家庭或消費者能接受何樣的光伏產品,潛下心去研究,狠下心去研發制造和推廣。
在光伏應用領域推出中國的MP3\蘋果手機式創新產品,而不是整天埋頭造芯片主板(電池、組件)等著哪家PC終端廠(電站)統購。
沒有創新性的應用產品和相關的市場開拓,2013年大家還會糾結在國家能源局財政部等議題上,重復2012年的故事,還會用臺灣電池片在國外殺價到自己利潤為0,又有什么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