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剛開年,迎新的喜悅就被蒙上了一層陰影。
大半個中國被霧霾天氣鋪天蓋地的席卷,從東北到西北,從華北到中部甚至江南地區,各大主要城市都被霧霾籠罩。甚是極端的天氣幾乎開始演變成了一場天災,不僅影響到居民正常的工作出行,更誘發了各種呼吸疾病,導致醫院人滿為患。
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霧霾天氣正是環境污染日積月累的后果。來自官方的調查表明燃煤、機動車、工業、揚塵這些污染源的大量排放,是造成本次嚴重污染的根本原因。有一位在浙江從事精密檢測儀器的朋友說道,他們總公司的老板每年從歐洲出差來中國,都會將自己的頭發和中國員工的頭發放入儀器中檢測對比一下。八年來,老板頭發的含鉛量變化不大,而中國員工頭發的含鉛量每年都在增加。過去十年中,我們的工業化實現了飛速發展、城市化得到了迅猛推進、汽車早已駛入了千家萬戶,居民的物質生活日益豐富,但是大家對環境保護的思想意識卻沒有對等的提升,行之可效的環保措施更是乏善可陳。
如此嚴重的霧霾天氣為中國工業的發展轉型再次敲響了警鐘,英國倫敦在工業化進程中也曾面臨了這樣的狀況,并依靠完善的法律和嚴格的實施成功擺脫霧都的稱號。雖然我們的政府也在出臺各種政策來限制能源密集型產業,高污染和高排放企業的發展,但與倫敦政府花費巨大成本建立的法律相比,這些都只能算是權宜之計。即便如此,對企業采取的各種限制發展又將會對未來一年的工業和經濟增長帶來更大壓力。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下,要想實實在在恪守政府的各項限制政策并非容易。
追本朔源,治理霧霾天氣的根本還是要合理利用和改變能源結構。眾所周知,這些年來我國都是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模式,以用電為例,我國目前以火電發電為主,只要用電量上升,對煤炭的需求就會增加。從我國現有的能源優勢來看,未來一定時期內對燃煤的依賴程度都不會減少。工業企業長久以來對用電量有著極大的需求,霧霾天氣的出現為這些企業帶來了更多的警示,進一步推進節能減排是刻不容緩。而從長久來看,要滿足未來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的發展將是必經之路。如何解決新能源所面臨的發展技術和市場瓶頸,這將是我們同行未來任重道遠的一項工作。
2012年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的建設美麗中國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共鳴,美麗中國最基本的體現就是生態文明的自然之美。正視環境與工業發展的關系,才能走出霧霾的籠罩,展現美麗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