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6日中午,大年初七,云南昆明,來度假的羅曉明帶著妻女,在小館子點了一份米灌腸。這種用豬血做成的當地小吃通體漆黑,聞上去有點腥,但羅曉明這個四川人吃得很香。吃完午飯,就得開車回成都。25號又要飛往國外,同客戶洽談。“有啥吃啥,從來不挑”,羅曉明有一副好腸胃完全屬于“革命需要”:身為東方 電氣股份有限公司國際工程分公司副總經理,往來于40多個國家(地區)之間,入鄉隨俗是必須的。
開拓海外火力發電市場,是羅曉明的工作。“如今海外火電市場的‘含金量’絕不亞于國內。”國內火電裝機容量增速在放緩,而南亞、東南亞、中東等市場卻對火電裝機有較大需求。“十二五”期間,東方 電氣國際工程公司銷售收入目標為100億元。海外市場真要拿下,“至少要過三道關”。
第一關技術實力
上世紀80年代,企業出口的火電設備多在50MW以下,而歐美300MW量級的技術已較為成熟。1992年,羅曉明參加工作后的第一份出國差事,就是充當翻譯,陪公司技術人員赴德國采購設備。“外國人問起,你都在買設備,為啥要用你的產品?我一想,自己都覺得有道理。”羅曉明笑言。
技不如人,只有苦練內功。2000年后,通過引進吸收、自主創新,企業掌握了火電主機、輔機方面成套設備的制造技術,和歐美產品相較,性能相當,價格卻能便宜很多。有了底氣,企業開始主動出擊,輾轉于越南、印度、土耳其等國,頻頻參與國際競標。
雖然身懷技藝,在國際舞臺上,企業仍然屢屢受挫:2003年,東南亞某國家的2X300MW火電站招標,東方 電氣產品優勢明顯。但當地政府以無相關經歷為由,取消東方 電氣的競標資格。不得已,企業只得與業內知名的國外公司合作,才拿下訂單。“煮熟的鴨子,活生生飛了一半。”
第二關行業認同
羅曉明說,電力行業對實踐經驗尤為重視,歐美、日本等國企業浸潤多年,成功案例豐富,信譽度高。相比起來,國內企業起步晚,“海外客戶拿名片一看,沒聽說過東方 電氣。再一問,又缺乏實戰經驗,這很難取信于人。”
見招拆招,羅曉明的策略,是用樣板工程來撬開各國市場大門。他需要一個展示實力的機會。
機會來得很快。2004年,印度西孟加拉邦要建300MW量級火電站。憑借優勢明顯的性價比,東方 電氣在公開招標中擊敗本地巨頭——印度重工,獲得總承包資格。36個月后,項目完工,創下印度同等級電站從中標到發電的最快紀錄。印度市場,隨之打開:發電項目紛至沓來,迄今已達16個。
沙特2X630MW項目、伊朗4X325MW項目……一個個樣板工程,成為東方 電氣的新名片,助海外各地市場迅速增長:“十二五”期間,企業把銷售收入目標定在了100億元。
第三關地域差異
地域差異,體現在法律、文化等各個方面。以印度為例,當地實行預付-退稅的稅收體制,規則遠較國內繁瑣;勞工保護政策令中國工人入境艱難;節假日多,工會活動頻繁。企業如應對不當,將蒙受直接損失。
“面對地域差異,要做兩手準備。”羅曉明說,一方面知己知彼:進入一個新市場,雇傭對當地情況熟悉的律師和會計必不可少。項目管理人員也要借助多方資料,了解情況。
另一方面,東方 電氣擬在各國建立子公司,推動企業本地化。和過去辦事處相比,子公司屬于所在國的獨立法人,可繞過國產化率等政策門檻,獲得勞工、稅收優惠;同時為市場開拓、跟蹤服務提供實體支撐。雖然維護成本更貴,“但這筆錢花得值!”
2013年,東方 電氣在深耕南亞、東南亞市場的同時,將努力進入非洲、南美乃至歐洲市場。“做好兩手準備、過好第三關,就成了今年的重要工作。”羅曉明說。如今,東方 電氣印度子公司已建立,印尼、越南子公司也在準備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