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力成本已逼近機器人市場爆發增長的邊緣,電子、食品等行業已是工業機器人應用的新市場,但對國際機器人巨頭來說,要開始一個新行業和新領域,至少需要5年的時間。
11月9日下午3點,佛山南海南國桃園舉辦的塑料工業新裝備行業論壇上。
庫卡(KU KA)機器人廣州分公司總經理辛志上臺后,并沒有做過多的講述,而是用電腦播放幾段視頻,絕大部分是汽車領域機器人應用的視頻。
“其實我們是想通過這種演示,激發除汽車領域之外的市場需求。”辛志對《新產業》坦言,由于中國人工成本上漲,以及提升產品質量的需求,包括電子行業、化學、塑料和食品等行業已是工業機器人應用的新市場。
但辛志有些尷尬,因為他暫時還沒有太多塑料領域運用機器人的實際案例和視頻,畢竟臺下坐的都是塑料行業專業人士。
“過去我們賣機器給客戶,一定會做一個三維模擬解決方案,讓客戶可以很直觀地感覺到機器人的價值。但庫卡大部分三維模擬解決方案還是集中在汽車領域。”辛志表示,對國際機器人巨頭來說,要開始一個新行業和新領域,至少需要5年的時間,一是需要該行業理解和接納工業機器人,二是自己對該行業的機器人應用也需要有一個研發周期。
“其實我們也想在新領域找到一些合作廠家,可以共同加速機器人在該領域的應用。” 辛志說。
“與國際機器人巨頭相比,中國機器人在技術上還有很大差距,但在本土化、貼近性方面, 本土企業還是有很大優勢。”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技術經濟發展處處長畢亞雷告訴《新產業》,在國際機器人巨頭仍局限于某一特定行業和領域時,國產廠商可以依托其更了解企業情況、行業生產情況等“本土優勢”,為更多領域和行業開發新的解決方案來搶占市場份額。
市場空間
目前全球工業機器人的銷量正處于快速增長階段,而中國也成為市場潛力最大的市場。
ABB中國公司精密組裝工程中心運營經理遲永琳在深圳高交會上表示,在2011年以前,全球工業機器人每年的銷量在10萬臺左右,2011 年達到了18萬臺。
機器人應用領域也不再是汽車領域,還包括電子行業、化學、塑料和食品等領域。估計未來幾年全球機器人銷量還會快速增長。
遲永琳指出,目前歐洲每萬人擁有的機器人數量已達到150臺,而中國還只是20臺左右。2011年中國工業機器人數量2萬臺,未來幾年的復合率增長率將在50%以上。
“電子行業將成為工業機器人應用的主要行業。” 遲永琳說。
因此,如何快速拓展除汽車領域以外的客戶,已成為國際機器人巨頭中國市場發展的當務之急。
“汽車相關客戶業務占到庫卡中國總業務的六成左右。”庫卡中國公司有關負責人透露,目前庫卡中國公司已開始與其他行業進行合作,伊利、怡寶、完美、P&G、銀鷺等食品化工企業都已是庫卡機器人的客戶。
不過,庫卡機器人在上述行業的應用,大部分還是應用到裝箱、碼垛等環節,并沒有像汽車領域那樣多樣化。
此外,由于宏觀經濟的原因,庫卡今年在中國的機器人銷量可能還維持去年3200臺的水平。
據悉,庫卡機器人全球銷量已超過20萬臺, 平均每年銷量在1.6萬臺左右,中國市場機器人裝機量累計接近1.5萬臺。而ABB機器人全球銷量也超過了20萬臺。
遲永琳指出,中國企業應用機器人不僅可以提升產能,還可以改善產品質量和產品一致性的問題,最關鍵的是可以減少員工不合理流動。而對于國際機器人巨頭來說,關鍵在于是否能制造出可與人力成本競爭的機器人,以及工業機器人能否適應中國工廠的基本架構和自動物流技術。
“中國人力成本已逼近機器人市場爆發增長的邊緣。” 辛志指出,一臺焊接機器人成本在30萬元左右,生產能力相當于3個熟練焊工,而現在一個熟練焊工月薪水在5000元左右。如此算下來,投入機器人的成本在兩年內就可收回, “更關鍵的是,焊接機器人經過改裝,還可以做其他應用。”
正基于此,近年來,ABB、FANUC(發那科)、YASKAWA(安川電機)和庫卡等四大工業機器人巨頭紛紛在中國建設組裝工廠和制造工廠,以期快速推動在中國市場發展。
中國機會
“國外機器人巨頭掌握著運動控制系統、伺服系統、減速機等三大核心元器件的技術優勢, 這是中國本土企業短期內無法超越的,但機器人后端系統集成將成為本土企業的機會。” 工控網工廠自動化市場研究中心高級經理劉鶴楠對《新產業》說,中國企業如果能抓住這種優勢,將會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
據介紹,庫卡、A B B等國外巨頭大部分是在進行標準件開發,而產品進入中國后,還需要做后端系統集成。目前中國機器人廠家都在做機器人集成市場,面對不同行業配以不同的外圍設備,并通過良好的售后服務、維修等工作與最終客戶保持著良好的關系,這些優勢在開拓新行業方面,國際巨頭無法比擬。
“雖然標準件生產和系統集成的利潤差不多,但系統集成的市場空間更大。畢竟系統集成可能直接創造訂單。” 劉鶴楠說。
畢亞